第4章 托孤大臣终成刺,求仁得仁又何恨(1 / 2)

 如果说齐王宪是功高震主,不得不死,那宇文孝伯之死,就纯粹是天元自己作死。</p>

第二根刺宇文孝伯,是武帝最信任的,也是真正的托孤大臣。</p>

他死于不忍,死于不够狠毒,他保留了托孤大臣的尊严,却将自己命运的车轮推向深渊。</p>

当年武帝亲自出征突厥,在云阳宫时,已病入膏肓。</p>

他紧急召来宇文孝伯,在病床之前,临终托孤。</p>

多年的戎马生涯,他的身体已经油尽灯枯,武帝知道自己命不久矣。</p>

病榻之上,沉苛其时,过往岁月,满朝文武,往事一件件,一桩桩如走马灯似的涌向他的脑际。</p>

自己走后,留下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是他最重要,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p>

他不能,也不愿意指定齐王宪为托孤大臣。</p>

周武帝心中浮现出昔日权臣宇文护只手遮天的岁月,那时的自己,又是怎样如履薄冰,压抑屈辱。</p>

现在的齐王宪,虽然忠于家国,断然不会成为另一个宇文护,但天元,恐怕无福,也没有肚量去包容驱使他。</p>

武帝以下恻然。</p>

对于自己这个才智功名俱称于世的弟弟,临终时的武帝,展现了他温情的一面。</p>

他不愿让齐王宪遭遇宇文护一样的命运。</p>

如果让齐王宪逐渐淡出权力中枢,或者他和天元的矛盾会缓和很多吧。</p>

他没有时间了,也只能做到这一点了。</p>

在这一刻,他似乎看到齐王宪在向自己微笑,这是为臣,也是为弟,向他的致敬。</p>

武帝也露出一丝艰难的笑容,二心若相知,也不枉兄弟一场。</p>

他回过神来,看着床侧的宇文孝伯,这或者是他在这个世上,最亲密的亲人和战友。</p>

这个人和自己同日所生,从小就被太祖宇文泰养在家中,视若己出。</p>

虽然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过命的交情。</p>

他回想起和宇文孝伯同玩同学一同长大的岁月,他们虽然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他们扛下了一路之上,所有的风风雨雨。</p>

他完全信任宇文孝伯,这才是他真正的托孤之臣。</p>

孝伯的才干,声望,忠贞,都是辅佐天元的不二人选。</p>

有孝伯在,天元一朝必定无忧。</p>

“吾自量必无济理,以后事付君”,武帝拉着宇文孝伯的手,殷殷瞩托。</p>

天元,我就交给你了;天下,我也交给你了。</p>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武帝心中依然担心天元无法容忍齐王宪,可惜,他真的没有时间了。</p>

于是,周武帝对孝伯说出他最后遗愿,“不许滥诛骨肉”。</p>

事实证明,武帝知人善任。</p>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这个窃取了北周皇权的阴谋家,多年之后,在谈到宇文孝伯时,依然心有余悸。</p>

他心存侥幸地说,“宇文孝伯实周之良臣,若使此人在朝,我辈无措手也。”</p>

但周天元,他要的不是良臣,也不是辅臣,他要的是无条件服从、支持、纵容他的奴臣。</p>

他只给了宇文孝伯一个机会去做奴臣。</p>

宇文孝伯过低估计了天元的独夫之心,也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辅臣地位。</p>

他的机会一纵即逝,他并没有抓住,就只能引颈受戮。</p>

周天元毕竟是武帝之子,继承了他的知人之能,他认可宇文孝伯是武帝留给他的优良政治遗产。</p>

所以,他给了孝伯一个任务,让他自己决定自己的前途,还有命运。</p>

那就是除掉齐王宪。</p>

宇文孝伯内心犹豫,这个任务既不合情,也不合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