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2 / 2)

当然他提的意见也有对的,就比如里大量人物直接用名字称呼这件事,如果严格来说显然是个纰漏,其实我也知道古代亲密的人之间一般是用字称呼的,比如《三国演义》里,玄德啊,云长啊这些。

但问题是,我个人认为,因为南明这段历史不像三国那么为人熟知,而且很多人的字是很不出名的,远不如名字和号响亮,所以如果全都使用字称呼的话,我就担心有可能会造成大家的不便,甚至有一些出场较少的人物可能看着看着就对不上号了(其实主要还是作者自己比较懒)。

就比如陈子龙,初名陈介,字人中,更字卧子,又字懋中,号轶符、海士,晚年自号大樽,我估计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有这么些个字,更远不如“陈子龙”三字响亮。

而吴梅村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如前所说,没查到这个号是他从多大岁数开始用的),反而是很多人不知道他吴伟业这个本名。

而我素来是以我自己的粗浅入门水平来宽泛估计各位读者们的(因为之前有读者在崇祯刚死的情况下,就想让柳振民去投奔“唐庶人”朱聿键,根本没有考虑朱聿键当时还关在凤阳高墙里,而这件事我一开始也不知道,都是后来看书才发现的,可见我和大部分读者们应该大致在一个入门水平,但也都在不断提高),试想如果我自己读一本南明的书,要是里面大量用字来称呼历史人物的话,我担心我自己读起来都不会那么顺畅,因此在这些相对不影响主旨的地方,我就自己偷个懒,也为读者们偷个懒,得过且过吧,哈哈,反正这种细枝末节,将来想改也可以改吗。

日期:2021-09-2608:18:39

第三十四章各怀心绪

吴梅村这声长叹一下子改变了屋内的气氛,但他倒不是为了柳振民,而是为了那个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皇帝崇祯:

这话还要从他当年在科场上连战连捷说起:崇祯四年,吴梅村参加会试,以第一名获隽,紧接着廷试,又以一甲第二名连捷,路实在走得太顺,于是就有人怀疑这里面可能存在舞弊。主考官不得已,只好将其会试原卷呈请皇帝御览,以示没有偏私之意。

结果崇祯皇帝看了吴梅村的会试试卷,竟然十分欣赏,还特地在卷子上写下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个大字,一举平息了物议纷纷。这价值千金的八字朱批不仅使吴梅村立时声名鹊起,风头甚至盖过了状元,更使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天子门生”,从此对皇帝的知遇之恩一直感恩在心。

后来他能当上东宫讲读官,大抵也有先帝对他特别欣赏的缘故,而既然成为了东宫讲读,他就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太子朱慈烺的“帝师”之一。上为天子门生,下为储君先生,自然使他对大明帝室这两代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所以先帝的坠落,还有太子的下落,让他尤为难过。

而柳振民与吴梅村完全不同,他是因为发表正确意见反被崇祯贬谪到南京的,所以对先帝没有太多的感念,崇祯死了他都不太难过,也就更体会不到吴梅村这种一想起先帝就满是追思回忆的感情。他见吴梅村一脸惆怅的样子,也没觉得怎么样,正要开口劝解,结果一旁的郑大木先志气满满地说道:

“吴大人,话不能这样说,我们虽身逢乱世,诸事无常,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读圣人书,所为何事?不过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罢了,决不可意志消沉啊!五胡乱华的时候,中原陆沉,百年丘墟,可那祖逖却中流击楫,何等豪气!现今京师沦丧,逆贼横行,正是我们该同心协力,竭诚一致的时候,只有这样,才能早日还于旧都,讨平闯逆,光复我大明河山啊!怎么能坐在屋里,一味唉声叹气呢?”

郑森虽然在三人中年纪最轻,但是这番话却说得大义凛然,壮气弥厉,令柳吴二人忍不住频频点头。虽然柳振民对里面“讨平闯逆”的话不太感冒,但对他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还是十分欣赏的,于是连连称赞道:

“好!好!大木贤弟平日读书练武,好似‘闻鸡起舞’,将来奋力王事,又能“中流击楫”,祖老英雄总共俩成语全让你一人占了,看来你将来必定能成为我大明的小祖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