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庄子《养生主》白话文(1 / 2)

 我们生命是有限的,只有短短几十年。除去婴幼年的无知和老年时的无能,我们只有短短十年的光阴。而知识,却是无限地,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也学习不完。如果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学习所有知识,那么!只会累死我们。

既然知识是无限的,用一生的时间累死我们都学不完,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学习呢?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了生存,为了更好地生存,有利于我们的生存。

所以!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那么多地知识呢?既然是为了生存,我们为什么不有选择地学习知识呢?

所以!有利于我们生存的知识,我们就去学习。不利于我们生存的知识,都是无用的知识,我们就不要去学习。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多余出许多时间来,我们就可以用来享受生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学习那些有利于我们生存的知识,从事我们喜欢的职业,不去追求功名利禄等外在的东东。对于我们所厌恶的人和事物,要注意分寸,不要触怒对方,更不要搅和进去,以免受到伤害。

我们如果能够做到这点,遵循这个处世原则,便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就可以让自己活到终老,就可以照顾好自己的亲人,就可以享受完整地人生。

庖丁为文惠君宰杀大牛,手所放的位置,肩膀所顶的位置,脚所踩的位置,膝盖所抵的位置,都恰到好处,相互之间配合得堪称完美至极,动作自然、娴熟。

在他的一系列动作之下,牛的骨肉分离发出清脆地声响,牛刀剥皮、割肉发出的声响,组合起来,能够给人一种音乐的享受。似乎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文惠君说:“啊!好!太好了!你的技术怎么这么高超?你是怎么做到的?”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道:“我是一个道家,喜欢研究事物规律,我对牛的生理结构方面的研究,超出了我的宰牛技术。

我最初宰牛的时候,见到的是一头牛,一个庞然大物。三年后,我就再也看不见一头整牛了,我把这头牛分解了。在我的眼里,它是牛皮、牛肉、牛血、牛筋、牛骨架等等的组合。

现在的我,凭着感觉而不需要看了。眼睛要不要无所谓了,一切都在我的大脑里。我的大脑里有一个画面,有一头被我分解了的牛。

我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骨节的缝隙里,轻轻地拍打刀背,将骨节裂开、将里面的筋脉震伤。再把刀刃插到缝隙中旋转起来,把里面的筋脉割断。根据骨节的大小,用刀刃、刀尖、刀背等不同部位插到骨节中,将其裂开,将里面的筋脉震断。根据关节活动的原理,从不同地方下刀,整个牛的骨架就散了。脚蹄、经脉集结的地方,骨肉相粘的地方,都没有难倒我,何况那些大骨头呢?

好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去割切,很少砍。遇上骨头,他们用斧;一般厨师一个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不仅切割,还用来砍骨头。而我的刀,已经用了19年,宰过的牛好几千头,可我的刀刃还像刚开刃时那样,完好无损。

骨节与骨节之间是有缝隙的,缝隙有大有小。而刀也一样,有刀尖、刀刃、刀背,厚薄尖细不一。根据骨节间的缝隙大小,将刀切入进去,总是恰到好处。刀刃在缝隙中旋转起来,轻松自如。根本不需要去砍,就把骨节迸裂开了。所以!我的这把刀用了19年了,还像开刃时一样。

虽然这样,可每次遇到最难处理的地方,我看着那里都不敢下手。依然觉得不好处理,心存警惕。眼睛盯着那里,动作放慢,小心谨慎。动作虽然很轻,轻轻地拨动着刃刀,整个骨架却因此散了,发出哗啦一声响。整个牛堆积在那里,就好像一堆泥土。我提着刀闪身站到一边,环顾四周,心满意足,很有成就感。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悟出了养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