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章:明朝墓葬 上(2 / 2)

异境见闻考 徐绿 0 字 2020-08-23

豆大的雨点打在众人的皮肤上,单之秋刚岔了这句,白花花的雨点就密集地砸下来,不一会就有骤雨的气势了。

“工作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东侵晓问了一句,在四年专业课的熏陶下,保护文物的使命感让他不确定能不能马上离开。

“我想……已经完成。学长呢?”

单之秋还没说完,工人已经拿着工具往几十米外的工棚跑去了,东侵晓想跟着跑,崔亮叫住他:“东晓,学长在帐篷里。”

四人跑进帐篷时,全身几乎湿透。岭南的夏季暴雨常常来得很急,瓢泼大雨这个古老的词汇总是非常应景。小赵看到四人的模样,偷乐了一下。

东侵晓嚷起来:“学长,你太不厚道了。一点革命情谊都没有。”

“我只是刚好进来拿资料……喂!东侵晓!”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过,想到这人是东侵晓,这行为又合情合理。东侵晓给了学长一个热情的拥抱,放开对方后,他笑道:“别这样,抱一下我们还是朋友。反正你又没洁癖。”

“我没洁癖不代表我喜欢全身湿透了。”学长看了看衣服上新添的泥印子和水迹,嫌弃地训道,“哎,东晓啊,迟早有一天,我会给你小鞋穿的。”

“我马上毕业了哦。”

“你太幼稚了,我们的圈子很小的。指不定某天就抬头不见低头见。”学长说道,“你们有带换的衣服吗?把上衣脱掉吧,不然会感冒的。”

单之秋早就觉得湿漉漉难受死了,不过他向来尊重师长,不太好意思做出不文明的举动,此刻得到批准,马上脱掉了运动上衣,并拿衣服在身上随意擦了擦。同一时间,东侵晓却说:“学长,俺们可是文明人哩,别做这种事儿。”

“行了你,这里又没女同学,装什么装。”虽然他与东侵晓表面关系不错,但得承认,这学弟不是他擅长应对的类型。

东侵晓笑了一下,把上衣脱掉,露出了深麦色的皮肤,之前在工地晒黑的,他的脸和手臂比身躯还要黑。东侵晓很容易晒黑,自从大二有实践课以来,再也没有不黑的时候了。虽说男生拥有小麦色的肌肤看起来很健康,但这家伙的颜色也太深了点。由于他的黑色素沉积得很明显,大二第二个学期的年级实习课程,带队的老师就称赞他:“东侵晓啊,你混在农民兄弟里头都认不出来了。真正的考古人就该是你这个样子,看来你很喜欢实习课。挺好,挺好,实践是考古的重点。”

真是太感谢老师的善良了,在老师心目中,他长了很多印象分。自那次聊天以后,那个老师对他都特别好。

很快,大家都脱掉了上衣,东侵晓随意把衣服搭在脖子上。

学长说道:“好了,现在有空了,给你们说说这里的情况。”

这是一个南北向的竖穴土坑合葬墓,没有椁,只有一层棺材,推断墓主是平民。东边的棺木腐烂得比较严重,西边的棺木保存相对完好,棺材下方铺有青砖,比较令人费解的是,两棺材中间有不少的瓷器随葬品。也是这些随葬品才让施工单位意识到这是古墓,便联络了考古所。当然,这判断方法是很不靠谱的。原则上来讲,凡是挖到墓穴,首先都该保护好现场,然后通知文物部门。既然地上已经没有祭祀活动,也没留下可以辨认的遗存,那么年代肯定久远了。许多施工单位认识不足,挖到墓葬后觉得倒大霉,便把尸骨或者棺木运到荒野丢掉,再请法师来做场法事,就算了事。

此时看到的墓穴局部已经被施工所破坏,东边的棺材曾经被整个挖了起来,后者斜着停在坑中,有些随葬品四处散落。从民工手中讨回的八件瓷器已经用纸包好,用塑料袋装着,做了这样的应急处理,放在帐篷的几个纸箱中。

瓷器约有四十多件,大概都是民窑生产的。所谓民窑,即是民间瓷窑,和专为宫廷和权贵生产瓷器的官窑不同,这些瓷窑良莠不齐,生产的瓷器或者内销于民间,或者卖到海外,其中也不乏有名气的瓷窑,生产了大量的良品。

讨回的瓷器中有一个古彩的小碗,其中两个有款识,一个是盘底写有两行行楷,共六个字,大明成化年造,另一碗身写有一个福字。大部分瓷器都是青花,其余为彩瓷,几乎都是日常用器。无法根据款识认为某个瓷器生产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嘉靖万历年间(1522-1566年,1573-1620年)有一些民窑会仿制成化年间的瓷器,还会写上“大明成化年造”和“大明年造”的款识。造假这种东西,在古代已经有。

根据器皿初步判断,应该都是明代的瓷器。到底为何如此简陋的墓葬会有这么丰富又随意搁置的随葬品呢?随葬品的种类也过于单一,仅仅只是瓷器?初步推测,这可能与墓主人的工作有关,墓主人也许是窑工,并且混得不错的,这些瓷器并不粗糙,干一行爱一行,这些也许是他生前部分作品与日常用器……

看,大部分都是小物件,碟、碗、杯子、茶壶等等。

这些情况,小赵学长似乎还得说很长,杨恭禄找了个机会插话道:“学长,我想说个事。”

“啊,你说。”

“其实我们都没吃午饭,我们可以边吃边聊吗?”杨恭禄非常饿了,不过他更多的是考虑到东侵晓低血糖,怕对方难受。

“啊,实在抱歉。没注意到。先吃了再说。你看,都三点半了,大家先吃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