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明朝墓葬 下(1 / 2)

异境见闻考 徐绿 0 字 2020-08-23

 “学长,你吃过饭了吗?”杨恭禄问道,他知道小赵是工作狂。

“你们来之前,吃了点东西了……”事实上,他只咬了点饼干,所有的事情都太赶。

“学长你没吃饭吧。要不,我那份给你,我和崔亮分着吃就好了。”东侵晓说。

“恩,就这么办吧。我和东晓来之前才吃了早餐,今天的事情也太急忙。”崔亮应答道,不过内心却想:东晓,为何是我和你分?他不是介意和别人分食,他纯粹不那么喜欢小赵。

“东晓,你把盒饭盖撕下来给我吧,大家把吃不完的分我一点就可以,我也不是很饿。”学长说。

他们打包的快餐用一次性饭盒装的,有时候木筷子不好掰开,会掰断,所以筷子多拿了两双。一次性饭盒很容易撕开,小赵让东侵晓把饭盒撕开,他要个薄薄的饭盒盖,能装点食物就好了。

“怎么可以这样,你是学长啊。我要盒饭盖才对的。”东侵晓蹲在地上,想解开他和崔亮的那份盒饭的塑料袋子,结了个死结,他干脆把袋子的耳朵扯断,不过袋子没有破坏,待会可以用来装垃圾,考古学让他变得很会过勤俭节约的生活。

“学长,别和他争,东侵晓是我们这里最适合拿个盒饭盖蹲着吃的。”同样蹲在地上拿盒饭的单之秋说。

“喂,阿三,你在歧视农民兄弟吗?”

“我可不来自印度的,请注意称呼。拿着,农民兄弟。”他已经先一步把自己的饭盒盖撕下来。阿三是中国人对印度人的称呼,据说来自清末的上海。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有许多印度人在上海的英占租界工作,上海人不知怎的,私下开始称呼他们为阿三。

“撕得像狗啃过一样。”东侵晓咬开了筷子,等待着众人把饭分给他。

老陈的学生们就这样蹲在墓葬旁分了午饭,他要是看到这样的同门情谊,大概会觉得很欣慰。

扒着饭的东侵晓又说:“学长,刚刚和我们一起搭帐篷的是施工队的人吗?我看他们都往工棚那边跑的。”

“是啊。”

“多少钱?”东侵晓问的是考古队给他们的酬金。2010年初的广州近郊,施工队的工人,一天的工资大概是100元。

“一共二百。”

“哇噢,学长,你怎么做到的?我好崇拜你!”

“乡亲们可都是好人啊,我只是跟他们说一下,他们就愿意帮我们了。”

“那这些帐篷,还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材料,他们收多少钱?”

“这个还没算,你知道,民工和施工队负责人是不同的,我们是先用了。等明天考古所的人来了再和他们的负责人算呗。”

崔亮知道小赵是如何做到的,那个人在工地习惯了和农民打交道,他一般都先找那些看起来更豪爽也更容易接近的人谈,这些人都比较有号召力,再让对方和他一起找大家帮忙。他常利用自己年轻的优势,对谁都很尊敬,把事情做得是他在求别人帮忙,而不是雇佣别人。没办法,考古所能给出的经费常常是非常有限的,小赵学长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这样的本领。

假如你想要别人怎样做,那就直接说啊,总会有人按照你说的去做的。世界那么大,人那么多,又那么不同,你尽管提出你的要求,无论多荒诞,总会找到人愿意合作的。崔亮明白道理其实很简单,不过他不习惯对别人提要求,他不爱出风头。

至于施工队那些材料,价格不是小赵可以谈的,他也不知道文物部门会出多少钱。不过施工队既然已经通知了文物部门,就是愿意合作的。他们不想损坏文物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即使在他们看来只是小麻烦,他们更想对方快点解决一切,不要延误他们的工期。相较于延误工期的成本,提供一点帮助并不算什么。当小赵找负责人帮忙,对方就很干脆地答应了他。

思路清晰,账目算得明白,接着最好以和为贵,商界的管理层精英,常常都是这样的。

放了几个小时的米饭有些硬,他们匆匆吃掉,小赵喝了几口水,又对他们讲起了大致情况。

他继续说了下墓葬的特征,接着又说工作计划。由于近期南澳岛那艘明代沉船有一个研讨会,考古所的重心都在那边,这个墓葬的小事情他们可能不会太在乎。事实上,这段时间,他们人手严重不足,工作很多,擅长明代瓷器的专家都在那边。大家都知道,那艘沉船是一艘盛满外销瓷器的明代商船。小赵补充了一句,除了老陈。老陈大概会全程负责这个抢救项目。他中午说,这个墓葬很特别,瓷器很有意思,他必须跟进这个项目。

崔亮想,确实很有意思。假如他们推测正确,墓葬的主人是窑工,也许这附近会有一个瓷窑遗存呢。那将会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此外,即使墓主人是在已经发现的瓷窑工作的,这也是非常珍贵的史料佐证。不过,现在最关键的是搞清楚这些瓷器是怎样来的,墓主人为何选择它们做随葬品?退一万步,即使墓主人与瓷窑无关,他本身这样葬就极其有趣,具有个性,崔亮仿佛能看到几百年前,某一个人活色生香的生活。

小赵问了问他们的毕业论文情况,又申明了一下并不是强制的,假如论文搞得差不多了,希望他们来帮忙,会给他们一些补助的。东侵晓想,我的论文还掐在你的老张手里呢,能不来帮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