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半劳力(1)(1 / 2)

乱世灯火 江南流歌 5033 字 2019-11-15

 刘晓楠和大他两岁的哥哥刘晓枰,都是跟着乡下老家的奶奶长大的。后来,到城里读书了,每年寒暑假,两兄弟也必是回到老家泉水湾刘家村度过。儿时,逢天高气爽皓月当空的夜晚,他们与湾村里的小朋友在村前的禾场上嬉耍时,每每觉得从湾村前的田洞那边尖毛山的山背,传来一阵阵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人声,也如泉水湾咯边禾场的小朋友们嬉耍时的喧闹。

奶奶告诉孩子们,尖毛山的山那边,是来江县南乡方圆几十里刘氏家族的发源地——栗林冲湾。那个地方也叫栗山脚下,因为那个湾村的后背山是一大片野栗子林。那时候,刘晓楠和小伙伴们都视栗山脚下是个似近似远的迷。远在小孩子们没有谁去过那个湾村,近在两边小孩子们的喧闹声竟然能在月光如水的夜空下相应。

还在两兄弟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在专区的北岭市工作,有一年奶奶带他们兄弟俩去父亲那里过暑假。那次去大水铺车站赶火车,就路过栗山脚下,但只留下极模糊的印象。没想到七、八年后,那里成了他们兄弟俩踏入社会生活的第一站,与那个湾村有了一段长达四年的刻骨铭心的艰苦生活。

咯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传达了伟大领袖**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县一中组织学生上山下乡,十五岁的刘晓楠带着已经没有学校管的哥哥刘晓枰,与同学们打着红旗,背着背包,从县城徒步行军赶到大水公社革委会,要在年前插队到农村去,与贫下中农一起过一个革命化的新年。

兄弟俩和另两个家里出身不好的女同学,被分派到了远离大水铺镇子且不通公路的西洲大队第十生产队。第二天,那两个女同学借口回家拿东西,就再也没有回来。无家可归的他们兄弟俩,只有老老实实地扎下根来。原来,咯个十生产队就是西洲大队的栗林冲上林湾,也就是他们儿时与小伙伴们一直视为迷的栗山脚下的上湾。

队长刘功英的**与老家鸿侔叔叔的**一样:几百年前的明朝年间,来江县南乡刘氏的老祖宗刘茂公就在咯栗山脚下开了基,安家兴业。茂公有四子,长大成家后分建房屋而居,为南乡刘氏的四房支。其最小的四子就在离栗林冲大湾几百余丈的上水头辟了上林湾的宅基。泉塘湾刘家就正是咯一房支的后裔。因此,兄弟俩的插队落户真正是插到了祖宗的根基上。

“队长,那我们就是上林湾的人了?”哥哥晓枰对刘功英队长讲。

“当然了,你们既是**派来的知识青年,也是我们上林湾的后辈子孙,当然是上林湾的人啊。”

刘功英问了小哥俩的谱字辈份,得知他们就是泉水湾刘家村那个闻名乡里的文曲星刘鸿僖的儿子,高兴地讲:“好啊,会读书。以后多教教我们的崽女。”他按照辈份称呼,把队里各户人家都向小哥俩介绍了一遍:会计功程哥,保管员功崇哥,出纳功书哥,还有鸿习叔、鸿意伯,功治哥、功光哥,加上政治队长勋老、大队团支书德保、记工员德财,一共十一户人家。咯样算来,晓枰晓楠兄弟俩理所当然地成了上林湾刘家村的第十二户人家了。

小哥俩知道,在村里,大家都是按辈份称呼,该兄弟的、叔侄的、祖孙的,清楚得很,也不管是队里干部还是四类分子。晚辈对长辈,按着辈份,口里是不能少了“爷”、“伯”、“叔”、“哥”的。咯会儿,队长功英哥正指着一帮围着看热闹的孩子们,要他们叫新来的的两个叔叔。孩子们就一哄而起,叫开了“晓枰叔”、“晓楠叔”。当然,也有叫“晓枰哥”、“晓楠哥”的,那是鸿意伯和鸿习叔家的孩子。

大人小孩们正与晓枰晓楠小哥俩招呼时,村里的几条狗也凑了过来,围着咯对陌生的小青年直转悠。队长功英哥见了,奇怪地叫着笑起来:“噫,咯就怪了,村里的狗见了你们不但不叫咬,还咯样高兴地围着你们转。怪了!我们上林湾的狗,从来是见生人就大叫大咬的,外面的人来了都怕,连对门湾村里的人都怕。”

“晓枰晓楠不是外人哪,本就是我们上林湾的子孙,狗是通人性的嘛。哈哈。对林湾本就不是我们四房支的嘛。”一旁的功书哥笑着讲。

刘晓楠也知道,功英哥在介绍各户人家时,有几户是没带上辈份称呼的。临来咯里之前,晓楠老家的叔叔讲过,西洲十队有三户人家本不是上林湾的。因为土改时上林湾有大富户,而对门的对林湾的穷户就分了上林湾的房屋田土并过来了。对林湾是茂公第三子的后裔。咯第三房支发得慢,到如今当家辈份刚到“德”字辈。“厚”字辈的老人几乎家家都有,德保、德财两兄弟的父亲就是“厚”字辈的。厚友老两口跟小儿子德财住在土改时从上林湾分的屋子里,而大儿子德保还是住在对林湾的老屋子里。还有,德勋按田土算是十生产队的,但他在咯边没有屋子,仍住在对林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