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道心非佛心(1 / 2)

召唤猛将 阿牧达旺 4396 字 2019-11-05

 只要不带他出去,不去接触那不相干之人,就不会遭到方丈法师的责备。道明这边打着小算盘,那边的阿牧达旺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了。再说,他本来以为从逻姿来的文顿巴会把他带到吐蕃的都城逻姿去呢,熟料竟然被软禁在这个地方。

始料未及,又让自己本来想游历一番的算盘落空。

道明见阿牧达旺看着自己,已有心巴结了,便提议道:“佛爷来这里,定是没去过藏经阁吧?这路就有道明师弟我带您去吧。”

藏经阁?阿牧达旺可不想带着道明去,不过先去熟悉下路也是可以的。

于是便道:“那就去转转吧。再憋着,莫说读那无趣的佛经,就是睡也睡不着的。”

经过回廊菩提树时,阿牧达旺不由自主地朝那女道士房间看去,却见房门紧闭,不远处的亭阁内隐有声音传来,此时,道明也听到了声音,脚步顿时停了下来。遂扭头朝那看去,却是一滞:“方丈法师?”

阿牧达旺顺着声音瞧去,却见方丈法师与那美道姑坐与亭阁,相谈甚欣。不由得暗想,难道他们是认识的?一定是了,不然那个女道姑也不可能在这里寄宿,而且一住就这些时日。

道明见到方丈,显然不敢再领着阿牧达旺去那藏经阁的意思了。阿牧达旺本就是闲来无事,出来消消心中的疑虑。便一拉道明,“方丈法师定是与那道姑说法辩佛,我们去瞧瞧吧。”

道明显然犹豫了下,不过还是跟了上去。

二人脚步轻悄地走来,方丈法师正自说法,只是朝阿牧达旺微颚,便继续说道,“——我辈中人,包括世人,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盏明灯,一颗光明向善的心。一位盲者拜访朋友,相谈甚欢。入夜天黑,盲者临走时,向朋友要一只灯笼照亮回家的路。朋友感到很奇怪,“你要灯笼做甚?白天黑夜,应该对你没有太大的影响吧?”盲者解释道:“我虽然不需要灯笼照路,但有了灯笼,别人就可以看到我了。这样大家就不会撞到一块儿了。”于是盲者稳稳当当地提着灯笼回家,但没走多远,就被来人撞了个正着。盲者气冲冲地说:“你是怎么走路的?难道没看见我手中打的灯笼吗?”路人没好气地说:“老兄!灯笼里的蜡烛已经熄灭了。”

现实生活中,众生为了一点绳头小利而忙于算计,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境的影响而迷失了自我,如同故事中的盲者一般,不知心中的智慧明灯已经熄灭了。古德中有句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尽管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只要河水澄静,千万条江水就能映照出千万轮明月来。云开雾散,万里无云的天空就会显现出来。同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明灯,只要驱走心中的阴霾,心灵就能得到净化,心灯也将再一次的亮起来,照亮道路。”

阿牧达旺暗想,方丈法师不愧为得道高僧,前一段那个故事定是说给女道姑听的。说是众生,方丈又哪里看不出她一人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吐蕃,而且相貌不凡,举手投足间都透着大富大贵人家的修养,这样的女子不是为名就是为利,虽着道袍妆扮,却如同那瞎子一般;

而后面说的却是点化自己的意思了。方丈用天上的月亮来形容自己。我是一切根源,一切根源在我。只要领悟万法自然,修的一身佛心,心中那盏明灯亮起,就可照亮吐蕃的天空。度化吐蕃信徒。

方丈法师虽一直目视前方,阿牧达旺和秋水子的表情,他都看在眼里,“世人皆有烦恼,世人皆有佛性,世人皆有善心,世人皆有佛根。天地一份情,浓缩在自身修佛掘一种本性,励志成佛折射一种凡,出世修佛隐喻一种逍遥,自己谓佛浸润一颗善心。只要心释然,佛心常相伴,只要释善意,佛理皆可期,只要花--还开,佛法皆可待、只要心常在,你我皆为佛。”

秋水子暗赞一声好,对于方丈若有所指地说法,她却神情淡淡地道:“人行大道,号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曰道士。”

方丈知她在反驳,但自己已经表达过了那层意思,理会与否在她而不在自己,便一声:“阿弥陀佛!”就此打住。反倒是对阿牧达旺表现出的恍然所悟欣喜不一。

“此子虽内心桀骜,尚能虚心听他人教诲,却是修那佛心者根基所在。一个人连听他人忠言都听不进去,也就到了心魔难除之时了。那人让我教他、《长阿含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楞严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等,这些修行下来,这一生便去之十九,那人却是有心让他沉迷与佛法中,这样对他却是再没有了一点威胁。便是禅让那赞普之位与他也是不无可能的。从此子第一次入桑耶寺开始,便觉察他身上有滔天反逆,心中积压太多杀气,又怎能静下心来,修那佛心呢?”

了悟知道,这是自己的任务,度化他就是度化自己,完成不了,自己就会被那人驱走出吐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