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循吏和干吏!(2 / 2)

弘治十七年七月,帝又取太仓银十五万两于内承运库支用!</p>

弘治皇帝自弘治八年开始,至弘治十七年间,累计纳入内库银子,按最保守的计算也有四百万两之多!</p>

而这些钱,全部都被他用来“妆造武当山神像,各寺观修斋赏赐”之类毫无意义劳民伤财的事情!</p>

除此以外,这位“这位中兴之主”还到处建寺盖庙,为了烧炼之用,更是经常命人购买速香、黄腊之类物品,动则数千斤,撒出去的银子更是不计其数。</p>

现在,你这位新帝问我,为什么国库空虚,为什么“天下已经民穷财尽”?</p>

不要问我,问你父皇去!</p>

刘健这些年做这個内阁首辅,表面上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却是有苦难言。</p>

因为先帝爷对内阁生出了忌惮之心,所以他大多数时候都选择与刘大夏、马文升等六部尚书直接奏对,以此限制内阁权柄。</p>

哪怕先帝爷临终之前,还不忘托孤于马文升,命马文升以“少师兼太子太师”之身统领六部,以此对抗权势日益增长的内阁。</p>

为什么这个人,会是马文升,而不是他刘健这个内阁首辅呢?</p>

因为内阁首辅刘健是个循吏,而吏部尚书马文升是个干吏!</p>

所谓“干吏”,本指一种地位低下的官吏,后来则逐渐与“能臣”联用。</p>

干吏一般娴于吏道,善应棘手疑难问题,善于规避法令,善于改革前进,也就是经常所谓的“能臣”。</p>

循吏只会在规矩里面办事,在礼法人情的束缚里面,照章办事!</p>

但是马文升是个干吏,从不畏惧任何权贵,也不讲什么情面。</p>

初任吏部尚书,马文升就对弘治皇帝滥封传奉官提出异议。</p>

所谓传奉官,就是不经过正常途径,由皇帝亲自传旨任命的官员,成化时最为盛行,说白了就是靠关系获得官职的幸臣。</p>

孝宗初年统加裁革,但后来也加封赏,一次竟达八百人。</p>

马文升说,减一官,朝廷省一官之费,于是在小皇帝即位之初,他按照孝宗遗旨,裁去传奉官七百六十二人。</p>

而马文升考察官员时也从不讲情面,对于内外官员的考察,他也很严厉,一次汰罢朝觐官员二千余人!</p>

如果他刘健坐到马文升这个位置上面,肯定是不会这么做的,也不敢这么做!</p>

所以,马文升能得弘治皇帝的器重,临终托孤,而他刘健不能!</p>

这就是循吏与干吏的区别!</p>

现在刘健这个循吏,就是在提醒小皇帝,不要贸然变法,一朝不慎就会满盘皆输,本就日显倾颓的大明王朝将会更快衰败!</p>

但汤昊听到这话,却是陡然发出了一阵大笑。</p>

“哈哈哈……”</p>

“元辅大人,您真是“目光长远”啊!”</p>

“明明看到这大明王朝千疮百孔,却不想着去弥补,反而是想着如何遮掩!”</p>

“您怎么就没有想过,这是在损耗大明王朝的国运,继续这样下去,大明还能延续多少年?”</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