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循吏和干吏!(1 / 2)

 刘健叹了口气。</p>

他其实很想开口反驳。</p>

但是问题在于,这汤昊说的可都是事实!</p>

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前往曲阜祭祀孔圣,发现民生凋敝,百姓困苦,这是事实。</p>

兵部尚书刘大夏于君前奏对,说出“天下已经民穷财尽”,这也是事实!</p>

正是因为这句话,先帝爷才会大受打击,一病不起,然后撒手人寰!</p>

那汤昊现在说的这些,是不是事实呢?</p>

同样也是事实!</p>

朝廷没钱,皇帝没钱,国库没钱,百姓也没钱,那么钱粮去了什么地方?</p>

这满朝文武哪个不是腰缠万贯,哪个不是田地千亩?</p>

有些事情,真不能被细想,越想就越让人绝望!</p>

老首辅沉默了良久,随后竟是颤颤巍巍地跪倒在了地上。</p>

“陛下,锐意革新,并非好事!”</p>

“国朝自土木之祸后,艰难维持至今,已经殊为不易了!”</p>

“一旦强行变法革除弊病,势必会引得朝堂动荡不安,天下为之不宁……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啊!”</p>

没错,刘健是一个循吏,也是个安分的内阁首辅。</p>

“循吏”是什么?</p>

太史公司马迁在《自序》里说,循吏是“奉法循理之吏,不伐</p>

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p>

循吏尊重法治,讲究理性,遵守规矩;所谋在于长远,不追求当下的效果,不作浅薄的政治秀,所以没有耸动视听的效果。</p>

刘健就是个循吏。</p>

他这辈子循规蹈矩,维持大明王朝的运转,确实很难了。</p>

要知道,弘治皇帝这位被誉为“中兴之主”的先帝爷,大明王朝的弘治皇帝,并非诚如史书所写的那般圣贤英明。</p>

弘治皇帝在弘治八年以后,渐渐迷上了斋醮,从此内库开销剧增,孝宗开始不断地命户部将太仓库的银子纳入内库。</p>

所谓“斋醮”,指的是一种道家法事,分为禳灾祈福的清醮与超度亡灵的幽醮两大类。</p>

弘治八年三月,帝命户部运太仓银三十万两于内承运库备用!</p>

弘治九年十月,帝命户部运太仓银五十万两于内承运库!</p>

弘治十三年五月,五府六部众臣上疏言“近者额外三次取入太仓官银应用共一百三十万两”!</p>

弘治十四年二月,户部又奉旨将太仓银四十五万两送内承运库!</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