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视察水师(1 / 2)

 第一百四十五章视察水师

让我们将目光退回到月前……

王维视察松江府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关心松江造船厂建造战船一事,另一个就是视察水师的训练情况,至于惩治松江府的贪墨之事则完全是顺带,而与耶稣会的协议则是一个意外之喜了,让王大官人直呼此行不虚!!!

关心松江造船厂建造战船事务的最终目的其实还是为了水师,船造不好,仍然可能打胜仗,若是水师训练不好,那一丝打胜仗的可能都没有!

建造新式战船是为了给水师配备最好的利器,而王大官人的这次视察就是为了看看新水师能不能对得起这把利器!能不能对得起自己的栽培!!

……

大明水师曾经有着非常辉煌的过去,奠定大明王朝的最重要的一战就是一场水战,鄱阳湖之战!明朝初年,中国拥有一支3500艘战舰的海军,每一年春天和夏天都要进行大规模巡航,1373年和1374年中国海军两次追击日本海盗直至琉球群岛,1409年在北部湾击败越南海盗!!随后便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将大明水师推向了最辉煌的巅峰时期。

在郑和的第六次海上远征中一支中国分舰队,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直至西南非洲。另一支分舰队经所罗门群岛进入太平洋,直至澳大利亚东海岸。在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和苏门答腊,向中国海上权威的挑战都被粉碎,三十六个国家的世界向明帝国臣服,中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海洋国家!!!

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由北印度洋诸贸易要塞,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以及硫球群岛所组成的大明海外帝国。但是就像史书中所说的那样,盛极而衰,明朝中期,曾经强盛一时的中国海军迅速衰落,使明帝国在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安全空间急剧萎缩。并由此改变了东半球的力量格局,影响了整个世界近现代史的进程。

明朝的海军的衰落始于正统年间,至嘉靖年间废驰到谷底,沿海卫所空虚,水师士气低落。舰队减少,舰船破损。海防战略退步,海防线内缩。卫所军的锐减,也导致海军人员的锐减,如福建烽火门水寨缺额达73.7%,铜山水寨缺额达65.8%,各舰队的舰船数量急剧减少,浙江省船队原有700艘战船,1440年已不及一半,新江口船队400艘战舰,至1474年仅存140艘,重要海军基地登州卫,曾拥有100艘战船,1503年,只剩下3艘,同时舰船制造业衰落,郑和远征时2000料的宝船在海港中慢慢烂掉,至十六世纪初,明朝海军所用的最大战船只有400料,而且都是用旧船的木料建造的……

当然海军的衰落是相对而言的,直至十六世纪中国海军依旧能在南中国海三次击败横行印度洋的葡萄牙海军。抗倭作战的一度失败也主要不在装备和战术方面,那实际上是在与一支由中国商人装备和指挥的日本雇佣军作战。但海军的大衰落是无可置疑的,郑和时代中国海军曾拥有现在美国海军所拥有的地位。但到明朝后期,海军再也找不到海上远征时的盛况,它已经从一支远洋海军衰落成海上警卫队!

明末时期大明水师有所增强,但是这个增强却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大明水师力量在明末时期增强,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郑芝龙海商兼海盗集团被招安的结果!!说出来令人可笑,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增强竟然是因为海盗被招降的原因!!!

至于说郑成功收复台湾,那也不是说大明的水师力量就强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了,很大原因是由于荷兰海上的主要力量被牵制在欧洲了,另一方面也是郑成功本人高超的指挥作战能力使然了。

大明水师的衰败其实也是一种必然,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古代固有的地缘政治思想,而这种思想有两个致命弱点。

第一,缺乏海权观念,是典型的大陆性地缘政治观。中国并不是缺乏航海传统的国家,至迟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海上运输和海军。但却缺乏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重视,只有郑和有对海洋的战略眼光,郑和舰队的部分成员拥有海上探险精神,为此他们曾深入前人从未涉足的海域,他们实际上是进入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第一批航海家。

然而他们悲惨的出身注定他们的努力是失败的,这些中国古代罕见的航海家都是备受歧视的宦官,他们的成功只能加重主流社会对航海的敌视。帝国官僚们在1422年趁郑和远在海外之际,终于让皇帝放弃了海外扩张的企图,他们的理由是,外面的世界太大了,它让我们感到恐惧。

不久郑和被招回,舰队在海港中烂掉,它的航海资料被兵部销毁,停止建造远洋舰船,严禁海外私人贸易,将近在咫尺的制海权拱手让与他人。海权观念的缺失造成了国防战略中的大陆军主义,从而使海军得不到足够的资源。

而第二个致命弱点是半虚构的中国中心论,中国在自古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把其他国家当作蛮夷,沉醉在起初是真实的继则是虚幻的最后是伪造的世界中心地位中,不愿意了解朝贡圈外的世界。

由于落后的地理观,当时认为郑和已到达整个世界,在海上没有发现与中国抗衡的力量,因此保持海军也变得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