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淮地大战(六)(1 / 2)

 第七十五章淮地大战(六)

虽然有些晕了头,多铎的军事潜意识还是让他选择了最稳妥的方法,清军的试探性攻击到来了……

三条犹如利矢一般的钢铁洪流带着一股暴戾的煞气分别冲向救**的正面和两侧,这三支军队在清军中都是比较强悍的,久经沙场的历练,都是打老了仗的,此次出战的清军中也仅仅只有多铎的亲兵营强于他们。

由于是试探,清军的骑兵之间开始时拉的很开。

由于距离拉的大,就会给人一种铺天盖地的感觉,由于今天地上有积雪这种感觉还不是太强烈,如果是在一个干燥的环境下,大地的震颤马匹奔跑引动的灰尘都会给人一种面对巨兽的感觉。

而且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有效的躲避大炮的轰击,再一个就是能给人一种人数多不可抵挡的视觉冲击。

清军骑兵靠的就是一股子一往无前的气势!这是由于奖惩措施以及多年的争斗杀伐才培养出来的。为什么许多扶弱的明军投降到清军的阵营中后却变得锐不可当?

这就体现了出了奖惩措施的重要性了,清军有规定,八旗兵丁在战场上如果死战不退即使是死了,其家人钱财都会得以保全。如若怯战逃跑,那他的家人钱财领地都会被取走赠给作战勇猛的兵卒,他本人也会被严厉的处罚!

清军八旗兵丁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股子一往无前摧枯拉朽的气势,他们的战法并不一定会有其他的军队合理,他们的兵卒不一定会比其他的军队的士卒优秀,但他们作战绝对是最疯狂的!

后世都以为满洲人建立的清帝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奇迹。

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民族,竟然征服并牢牢统治了人口将近一亿的汉族地区和蒙藏回疆广袤的面积!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数字也并不奇怪。实际上如果将任何年代的中华帝国中官僚和贵族人口合计,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换句话说,满洲人基本上构成了帝国的新的上层金字塔结构,而一个小小的民族能够实现这一点,其中的奥妙,就在被称为“八旗制度”的满洲人组织方式上。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

是军政合一的最高一级单位,因为出征时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的军旗以示区别,所以也称为“八旗”。

后来又将被满洲人征服的蒙古、汉人编为蒙古八旗、汉八旗,连同满洲八旗一共三八二十四旗,但其核心还是满洲八旗。

八旗的上层结构则可以概括为“用血缘粘合地缘,用族权支持政权。”而固山统带甲喇、甲喇统带牛录这样的组织法则,则是标准的金字塔结构。

其实类似的结构在本沸沸整个法制史中出现过不止一次,鲜卑民族的府兵组织,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成吉思汗的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简直是几乎任何一个新兴民族都靠这样的模式将自身组织起来,然后才能在战争中征服中国大地!

连年的战争,使这支战斗力极强的八旗子弟获得了不少利益。

他们在统一女真各部落,以及同明朝统治者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获得了上百万人口、牲畜、甲仗、兵器,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

努尔哈赤当时仿照明朝的官职,对作战有功之臣分别授与不同的官衔,统兵辖民,并根据贡献的大小,赐与大量的人畜财帛,供其享用。

不少官将还领受敕书,子孙后代永远袭职。这样,就使满洲的八旗子弟在进关之前即已形成了一个贵族阶层,享受着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