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恩科初定(1 / 2)

 第十一章恩科初定

(说一句,小辉并不是凑字数,因为小辉根本就还没有签约,小辉写这些,只是能让一些书友更明白科举,不要一直不懂或稍懂便自以为很懂,小辉曾经也不是特别明白,但小辉会去了解,会去探寻。不要因为一时的浅薄了解一味的去唾弃这个制度,任何一件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理性的看待总不会有错的!)

与一干大臣用过膳,王维便和他们就恩科之事再次展开了讨论。回想起一干大臣吃中午的简陋的饭食的难以下咽的模样,王维就忍不住的乐,这帮子养尊处优的主也该试试吃糠咽菜的感觉……

前世的时候,王维只听说过科举、恩科之名,而不知道其具体的流程。如今算是明白了,原来科举与恩科这么复杂!

恩科就是朝廷加恩赦免科赋。

宋时科举,承五代后晋之制,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乡、会试,是为正科。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称“恩科”。恩科始于宋。明、清亦用此制。清代于寻常例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

明朝的科举制度异常鼎盛,然而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但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到了明朝一科往往取数百上千人!(当然,这也为大明的冗官冗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举的历史悠久,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改革于宋朝,中落于元朝,鼎盛于明朝,甚至可以说科举制度主宰了明朝!

秦朝以前,人才的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而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当时采用的是查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这便是秀才与孝廉的由来了。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

至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一般人只知道隋炀帝杨广的荒淫无度、穷兵黩武,却不知道他其实也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科举便是其首创,他执政的年间,更是开挖了大运河,向高句丽用兵等一系列的大政。可以说如果他单干其中一事,这就是善政,但他太自大了,将这一系列的事聚在了一起干,变成了恶政,耗费国力太甚,以至于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