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驭下之策法为上,如此君王如此臣(2 / 2)

光天化日之下,莫非王臣,一府之内,大小丑恶,梁彦光无不将它们一一指摘出来。</p>

相州城中,轰然骚动。</p>

他们知道,梁彦光此次有备而来,目标明确,手段严厉,没有侥幸可言。</p>

于是,狡猾之徒,豪强之辈赶快奔逃出境,境内大治。</p>

梁彦光此举,大收杀鸡骇猴之效。</p>

但他并不满足,这只是“术”,能治标,但不能治本。</p>

他要改变相州的风气,那就需要从“道”上入手。</p>

要想知书识礼,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就必须知学重学。</p>

他趁势招收当世大儒,在每个乡镇创立学校,大弘礼义之风,一时之间,相州风俗大改。</p>

山东本为礼仪之邦,后屡遭丧乱,斯文稍坠,历经梁彦光此治,儒礼兴盛,大有超越以往之迹象。</p>

但梁彦光这种经世务实的人才,在杨坚一朝,也不过只是做到刺史之位。</p>

可见杨坚非常重视名位,对于梁彦光,他重用他的吏术,但却并不认为他是治国的长才。</p>

杨坚知人善任,非常善于抓重心。</p>

相州刺史,不是最重要,却是山东之地最敏感的职位,杨坚于此特别着意。</p>

号为政治天下第一的,还有另一任相州刺史樊叔略。</p>

他被杨坚征召入朝时,就已有大名于世,当地百姓不论男女老幼,乡间野里,竞相传唱“智无穷,清乡公(樊叔略),上下正,樊安定。”</p>

杨坚一朝,上下同欲,政治清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清廉、清正`清朗的时期之一。</p>

这里还有青史留名的“杯水别驾”赵轨。</p>

他为政齐州,连续四年,占据考核第一名的位置。</p>

任满之后,父老相送于道,流泪挥别说:“别驾(赵轨)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p>

赵轨并不是求名,而是有一种政治的自觉和自醒,心有天下,胸怀民众,自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

如果说赵轨只是洁身自好,留名青史,终杨坚一朝,还有很多官吏,真正起到了为民立命,移风易俗的父母官的作用。</p>

辛公义,以男身,而被岷州之民称之为“慈母”。</p>

他主政岷州(今四川岷县)之时,当地有一个非常不人道的习俗。</p>

那就是一家之中,只要有一个人生病,健康的家人,生恐被传染,或者无钱医治,就会让他自生自灭,无孝无义无亲,成为一种习俗。</p>

辛公义以大慈悲之心,想改变这种风俗,他知道光靠说理,不会有任何效果。</p>

他要以实际行动,树立新的风俗。</p>

他的方法很简单,将这些生病的人,全部集中到衙门,他亲自在厅上设置一个床榻,和病人朝夕相处,他甚至拿出自己的薪俸,劝其医药,侍其饮食。</p>

病人之多,让整个衙门人满为患,甚至门廊之下,都挤满了人。</p>

但辛公义坚持下来,他召集病人的亲属,让他们看看自己的所做所为,还有那些即将病愈,容光焕发的亲人。</p>

辛公义趁势教导他们说:“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哪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p>

权贵富豪者以身作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风民情,为之一变。</p>

辛公义足当“慈母”二字无愧。</p>

杨坚对于他的这些干实事的官僚们,有三招御人之术:升官,赐物,重名。</p>

德州司马房恭懿,也是第一名拿到手软的干将。</p>

在新丰令上,为县一级官员中的天下第一。</p>

升为德州司马后,又被卢恺评定为天下之最。</p>

这是一个值得树立的红旗手。</p>

杨坚立即在大兴城大兴殿内,当着各地入京的朝集使,大力赞扬说:“房恭懿志存体国,爱养我百姓,此乃上天宗庙所佑助,岂朕寡薄所能致之乎!“</p>

为了起起到激励作用,杨坚当众许下承诺,“朕即拜为刺史。岂止为一州而已,当令天下模范之,卿等宜师学也。”</p>

有隋一代,文武名臣辈出,汉族被压抑了几百年的情绪和情怀,喷涌而出,真是将星文吏,闪耀千古。</p>

文臣体国不贪腐,武将尽死不惜身。</p>

杨坚本人也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他日旰忘食,深夜不寝,孜孜不倦,一心为国,足可以称为一代名君。</p>

杨坚在老病之际,回顾自己一生时,仍然无愧于心,又不无得意地说:“昧旦临朝,不敢逸豫,一日万机,留心亲览,晦明寒暑,不惮劬劳,匪曰朕躬,盖为百姓故也。”</p>

杨坚,是中国历史上一等一的皇帝。</p>

但要立于项尖的皇帝之列,他还有一件事情要去完成。</p>

那也是历代中原王朝必须完成的最高级别的任务。</p>

中国大地,等待这一刻,已经差不多三百年了。</p>

杨坚,当他大权在握,国势蒸蒸日上之际,他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江南,那里,有历代帝王的光荣和梦想。</p>

现在,那个属于他的光辉的时刻,已经到了。</p>

跃马长江,一统天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