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 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1 / 2)

 芦雪广联句、吟诗与灯谜

(一)

第四十九、五十接连两回,是大观园诗社的极盛时期,写得特别如诗如画。

之前群钗作海棠诗,菊花诗,螃蟹咏,都还是各自为政,而这次《芦雪广争联即景诗》,则是众人的第一次合作联诗。

题目乃是“即景联句,五言排律一首,限二萧韵”。

即景,指的是就眼前的景物即兴创作;

联句,是古人结社作诗的一种方式,指一首诗由两个或多者个人共同完成,相传最早的联句诗由汉武帝在柏梁台集合文臣二十六人联咏而成,一句一韵,故而又称“柏梁体”。

最初联句诗并没有固定格式,有一人一句,也有一人几句联成一篇的。到明清后渐成规格,成为文人雅聚时的常有节目,通常的方式是某人出一个上句,由另一个人接出下句,并再出一个上句;第三个人再接下句,出上句。所有的出句与对句要符合平仄粘对和双句叶韵的规律,同时除了首联和尾联外,中间所有的句子都是对仗关系,而且一韵到底。

芦雪广的联句咏雪,就是这样一种玩法,又叫作排律。

所以凤姐起了第一句:“一夜北风紧。”是典型的首句不入韵五言排律仄起式。因为是第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不押韵的字必须是仄声字,她无意中的一句大白话刚好符合了格律诗的所有规律,而且起得很好,所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

李纨虽然会作,没有诗才,所以第一个接招,因为首联无需对仗,相对容易,所以她接了句“开门雪尚飘”。“飘”字正是“二萧”韵,这就是双句押韵。

接着,李纨又起了第三句“入泥怜洁白”,再接下去的人,就要一路对仗了,还要逢双句叶韵,且一韵到底。

“二萧”为平水韵的下平韵第二部,统共只有几十个字,所以再联下去就没有韵字可用了。宝钗推湘云说:“你有本事,把二萧的韵全用完了,我才伏你。”便是此意。

而李纨则说:“够了,够了,虽没作完了韵脚的字,若生扭用了,倒不好了。”因为有些字很难入诗,硬搬生凑,反而不好。

联句之诗,因为图快而且众口不一,难有佳句。所以李纨说:“逐句评去都还一气,只是宝玉又落了第了。”遂罚宝玉去栊翠庵乞红梅。

(二)

关于宝玉访妙玉乞红梅的描写,当真如诗如画。作者的手法很巧妙,先是在四十九回中,让宝玉去往芦雪广途中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看时,却是拢翠庵中十数株红梅花开得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精神。这一回里群芳斗艳,并未提到乞梅之事,回目却偏偏叫作《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已经铺下了伏笔。

接着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宝玉落第,遂借李纨之口点出:“我才看见拢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遥递一招,明白提起拢翠庵的妙玉与红梅来。

接着宝玉回来,掮了一枝极美的梅花,二尺来高,旁枝斜逸,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

难怪宝玉说:“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

可想而知,这“费精神”里,不但是要向妙玉讨梅花,还要同她一起选梅花。

白雪,红梅,女尼,公子,闭目想象,这一幕该有多么好看。虽然自始至终,妙玉并没有正面出场,却偏偏给了我们极深印象,处处都是她的身影,暗香浮动,仙姿绰约,如闻如见,呼之欲出。

可惜的是,宝玉的诗作《访妙玉乞红梅》题目很巧,内容却一般: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律诗四联中,原讲究的是“起承转合”。宝玉开篇“起句”不明,却先铺垫“酒未开樽句未裁”,远兜远转,所以黛玉说“起得平平”;接着又说“寻春问腊到蓬莱”,言明要去拢翠庵求梅,首联点题,因此黛玉湘云都说“有些意思了”。

接着颔联用了铺排的手法,先说“不求”什么,再说“为乞”什么,以正反对说明是来讨红梅花的。这两句话说的是一件事,完全是靠卖弄文字技巧和堆砌典故来承接,所以黛玉说“凑巧而已”。

接下来颈联该“转”了,但从语意上这里没什么可以转折的,于是作者从行踪着手,直接从“去”转到了“来”,“冷挑红雪”指红梅,“香割紫云”还是红梅,说的是梅花已经到手了,挑走割来了。

最后尾联收束,说人已经掮着梅花回到诗社众人中了,但是衣裳上还沾着庵里的青苔呢,这便是严丝合缝,首尾相联了。

这首诗虽然工整,但是字面重复,过于铺排,“寻春问腊”,“孀娥槛梅”,“红雪”,“紫云”,“槎枒”,翻来覆去,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说穷说尽,没有余味,单纯成了文字游戏。而且对仗讲究的是词性相近,但是如果词意也相近,就成“合掌”了。

因此,这首诗从文学成就上来说,算不得一首好诗;但是从格律来说,却堪称范本,也正符合怡红公子的心性本色。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还有下文——后来宝玉再去了一次拢翠庵,打动妙玉,送了每人一枝梅花——这“每人”里,当然也包括了“相知”的黛玉和“可厌”的李纨了。

这一刻的妙玉是大度的,疏爽的,可亲的。“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无论在宝玉还是在读者心目中,妙玉都是如同月里嫦娥一样的人物,超凡脱俗,遗世独立,艳若桃李,冷若冰霜。而白雪红梅,正是她极端性格的写照——雪的冷,梅的艳,合起来就是活脱脱外冷内热的妙玉了。

最绝的是,妙玉从头至尾并没有现身,但是后人关于《金陵十二钗》各种肖像画中,妙玉图中却往往少不了一树红梅,凌霜欺雪,含苞怒放,花树下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尼,青衣素面,茕茕独立。

无他,实在是茫茫大雪中,宝玉“披了玉针蓑,戴上金藤笠,登上沙棠屐”,踏着乱琼碎玉去拢翠庵拍门,向妙玉求乞一枝梅花的场景太冷艳,太震撼了,让人怎能不心向往之?

(三)

书中凡诗词灯谜皆有所指,本回也不例外。

首先李纨出谜“观音未有世家传”,字面是说观世音菩萨没有子孙传代。然而李纨明明是有子贾兰的,为什么会说她没有后代呢?

书中先是借湘云的错解提了一笔“在止于至善”,然而宝钗提醒她好好想下“世家传”这个点,再借由黛玉之口点明“虽善无征”,明确指出李纨貌似风光,终无后继,因为贾兰命不久长,李纨纵然凤冠霞帔,“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接着书中虚陪了几个谜语,又借湘云之口再次归结: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有人说这指的是湘云将来与丈夫分离,也有人说因宝玉猜出谜语,可见指宝玉出家,我则有第三种猜测,就是到这里为止,说的都是李纨的故事:她刚结婚就守了寡,所谓“溪壑分离”,之后独守红尘若许年,着实无趣;而最终好容易挣得诰命夫人的虚名儿,却又死了儿子,正是“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罢了。

嘻笑已过,众人才开始各自认真琢磨,写出灯谜来。

且看宝钗诗: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这首诗的谜底是“松塔”,因为树上的松球层层累累,宛如檀梓木料雕镂而成的宝塔一样,但它其实出自天然,哪里是工匠可以堆砌出来的?名字叫作“塔”,不过风雨拂过,谁能听到庙檐下的铃声呢?

诗谜新巧直白,直射将来宝玉出家为僧,宝钗独守空房的命运,十分冷清。

接着宝玉又补上一笔: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琅玕本意是青色的玉石,常用作竹子的代称,而不论是玉是竹,都可以看作林黛玉的代名词。这说的是黛玉一旦仙逝,天人永隔,宝玉的尘缘也就要尽了,盼不到云中来信,唯有返境归真。

这套的是白居易《长恨歌》中“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之句,很明显的痛悼黛玉之诗。

有人认为谜底是风筝,看上去也很像,但是此前探春在元宵节已经做过一个关于风筝的灯谜了,此处不当重复,因此很可能是竹节做的鸽哨。

宝钗的诗谜说的是自己的命运,问其原因却是宝玉;接着宝玉的诗谜里说的是自己的归结,源头却是黛玉;所以接下来第三个便是黛玉的诗谜了: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这谜底说的是走马灯,“騄駬”是马名,此千里马无须缰绳,却能奔过城池越来沟堑,只要听到主人发令,就好像鳌背三山一样,浮游东海。

《列子》中有典,说渤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随波西流,天帝命神龟背负,使其不至游离。

联系黛玉世外仙姝的身份,这里应该解释成“风雷动”的大事发生后,黛玉魂归离恨,重返仙境的结局。这既是她自己的命运,也影射了造成这命运的天机:贾府之败。这样的思路与前两个谜语是合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