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中古史 1(1 / 2)

 第二篇中古史1

《查士丁尼法典》是怎样制定的?

476年,西罗马帝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本已摇摇欲坠的帝国大厦,在强悍野蛮的日耳曼人的冲击之下终于灭亡了。

西罗马覆灭后,东罗马帝国依然健在,而且相当繁庶,这主要得力于东罗马有利的地理环境。

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位于欧亚两洲交界处,扼黑海咽喉,海上贸易发达,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特别是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国势日盛。

在这种情况下,查士丁尼才有机会制定一部伟大的传世法典。

526年2月13日,查士丁尼大帝颁布一项敕令,任命特里布尼厄斯组织一个由10名法学家组成的委员会,主席由“圣宫廷”的前司法长官约翰担任。

委员会有权力用现存的所有资料,并可加以增删、修订,随后把这些敕令分别标上发布皇帝的名号,以及施行的对象与日期,再按内容分类,按时间先后排列。

这部《敕法汇集》在529年颁布施行,也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

534年《查士丁尼法典》修改后再度颁布。

《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它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罗马共和时期至查士丁尼为止所有的法律和法学著作,卷帙浩繁,内容丰富。

标志着罗马法本身已发展到极其发达、完备阶段,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学和法律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另外,法典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远比其他奴隶制法更为详尽。

它所确定的概念和原则具有措辞严格、确切和结论明晰的特点,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制私有等重要原则,为后世法律奠定了基础。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什么?

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蛮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日耳曼人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军事首领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发展力形成压力,为了发展畜牧经济,日耳曼人不得不向外地迁徙。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因而使“蛮族”的武装迁徙深入帝国腹地。

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375年匈奴人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

历时约两个世纪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在当地奴隶、隶农起义的支持下,摧毁了罗马奴隶制帝国,建立了日耳曼诸王国。

这些日耳曼王国虽各具特点,但在本身原始公社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罗马帝国生产力的影响,使日耳曼人阶级和剥削的萌芽与帝国晚期所发生的奴隶制解体及封建制因素的萌芽结合起来,结果都先后确立起新的封建制度,其中以力量最强、存在最久的法兰克王国最为典型。

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导致了罗马古典奴隶制的灭亡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

西欧政教二元化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六七世纪的西欧,政治上是日耳曼诸王国并立,经济上是自然经济,城镇败落,起重要作用的是日耳曼贵族和罗马贵族的大庄园,以及日耳曼人的农村公社。

日耳曼国王对西欧根本不加治理,也不会治理。

他们把王国看做私有庄园,凭一时好恶,随意把土地和权力赏赐给贵族、教士。

逐渐,日耳曼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罗马贵族与日耳曼贵族联姻,日耳曼的骑士取代了罗马的礼俗。

文化上日耳曼人目不识丁,当时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只是在修道院。

日耳曼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

这是西欧新文明的形成时期,其特点是:基督教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国家政权,独立发展,如此造成西欧独特的、政教分立的二元化结构。

与东方传统的一元化结构不同,二元化倾向于变革,倾向于创新,它有助于推动西欧文明的发展。

这样,日耳曼蛮族的传统,与教会、修道院所代表的罗马—基督教文化,处于一种又斗争又结合的长期过程中。

正是由于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相互作用,推动了西欧中世纪文明的发展,从而为西欧近代文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何谓“加洛林文化”?

加洛林是古代西欧法兰克王国的一个王朝的名字。

加洛林是取自查理大帝的“查理”拉丁文译音,所以后来的历史学家把查理大帝统治时代的文化称为“加洛林文化”。

法兰克王国是在古罗马的废墟上建立的。

起初,日耳曼人并没有重视古代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传统。

相反,在这些过惯了游牧生活的日耳曼人眼里,有强壮的体魄比有文化知识更重要。

那时的帝国中,别说是老百姓,就是查理大帝的王公大臣们,目不识丁的也大有人在。

为了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才,查理当上国王以后,曾经多次下令让教会和寺院兴办学校(那时,由于宗教盛行,所以掌握文化知识的多是一些神职人员),他自己也参加学习。

在远征意大利的时候,查理大帝广收天下人才,一些学者和有学问的教士被他带回国,他强令贵族子弟必须发奋学习。

在选举教区的主教时,他极力主张推举那些有学识有作为的青年人晋升主教,并拒绝了皇后和达官显贵提升碌碌无为者的请求。

在查理大帝统治的46年间,法兰克的文化教育比过去几个世纪有长足的发展。

这正是加洛林文化兴起的原因。

什么战争引发中世纪最大的冲突?

7—8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形成后,哈里发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以“传播伊斯兰教”和“展开反对异教徒的圣战”为借口,强行吞并西亚、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行动。

这场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634—656),从征服拜占庭和伊朗开始。

这两个国家在602—609年长期进行战争,彼此都已削弱,又兼国内矛盾重重,遂导致异族入侵。

633年秋,三支阿拉伯部队各有士兵7500人,从阿拉伯半岛出发,途经叙利亚沙漠,侵入巴勒斯坦和叙利亚。

636年,阿拉伯军队由瓦立德率领又向伊拉克、叙利亚进发,首先攻克加萨尼王朝都会巴士拉,并在耶尔穆克河畔击败拜占庭军队。

耶路撒冷经两年围困后,于638年向阿拉伯人投降。

640年,阿拉伯军队夺取重要港口凯萨里亚后,最终征服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阿拉伯对伊朗(萨珊王朝)边境的侵犯起初是袭扰性的。

633年,阿拉伯军队占领伊拉克南部希拉城,挫败所谓“连环战”(伊朗士兵的前列连成一线),渡过幼发拉底河。

634年3月,一小队阿拉伯骑兵(500~800骑兵)横穿沙漠到达大马士革。

增援部队到达后,阿拉伯军包围该城。

由于缺乏围攻筑垒城市的经验,他们在城外停留了6个月之久。

635年9月,守城部队投降。

阿拉伯军于633年夺占希拉城,但在伊朗屡次失利。

伊朗军队用战象作为突击力量,阿拉伯军望而却步。

阿拉伯军队获得增援后,于637年6月1日在卡迭西亚会战中获得大胜,而后轻而易举攻取伊朗国都克特西亚。

阿拉伯军连连战胜伊朗军队,夺占摩苏尔和讷哈万德城,从此伊朗并入阿拉伯哈里发国版图。

640—641年,阿拉伯军长趋直入,占领埃及。

641年占领上美索不达米亚,642年9月,根据同亚历山大城当局订约不战而进据该城。

而后于642年攻占昔兰尼加,从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

643年攻占利比亚,647年夺取拜占庭的非洲领地,其中包括马格里布国家(现今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

644—645年,阿拉伯军逼近印度边境,于650年攻下伊斯塔赫尔城。

651年,到达阿姆河。

7世纪50年代,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部臣服于哈里发国。

在征战过程中,阿拉伯将拜占庭在亚洲和非洲的全部领地夺占了三分之二。

阿拉伯领土向西侵占了北非部分省份,向东已逼近印度边境,向北突进至亚美尼亚以北,控制了拜占庭帝国在近东的大部分领土,形成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新帝国。

由于国内形势紧张,哈里发暂时停止进一步扩张。

661年,倭马亚王朝以叙利亚为基地建立起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王朝。

在平定内乱后,阿拉伯人又重新组织对拜占庭发起新的进攻。

第二阶段(从7世纪末至8世纪30年代),阿拉伯人加强了自己的军队以后,继续征讨外高加索、中亚细亚、伊朗东部和小亚细亚,甚至到达欧洲边界。

696—698年,阿拉伯军据有整个马格里布,于709年前后进抵大西洋东岸。

711年春,一支由300名阿拉伯人和7000名信奉伊斯兰教的柏柏尔人组成的部队,被派到比利牛斯半岛,以便深入侦察西哥特王国领土。

西哥特人在军事上软弱无力,国中内讧不止以及社会矛盾及宗教矛盾加剧,这支部队占领了比利牛斯半岛上的大片土地。

712年,阿拉伯主力在此登陆,阿拉伯在半岛上大部分地区直至托莱多以北的山区建立了统治。

据史书记载阿拉伯曾袭击过高卢南部地区。

732年10月4日,在普瓦蒂埃附近,阿拉伯军队同查理·马特统率的法兰克军队举行会战,结果败于法兰克人(参见普瓦蒂埃战役)。

由于当地居民顽强不屈的抵抗,阿拉伯在西班牙驻军内部各部族之间的矛盾,8世纪中期爆发的农民起义,迫使阿拉伯军队退出高卢,暂时停止向欧洲进军。

阿拉伯人多次侵入拜占庭的小亚细亚领地。

他们曾经到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两次包围君士坦丁堡(673—677和717),但未能占领这个地方。

阿拉伯人于741年在阿克里昂大战中被拜占庭军队数次击败,已经不再企图征服小亚细亚,但是仍然不断袭击,夺取战利品和俘虏。

8世纪初,阿拉伯人完全占领外高加索,以高加索山脉至杰尔宾特城为哈里发国的北部边界。

705—715年,阿拉伯人侵入阿姆河以北地区——花剌子模和费尔干纳,以及阿富汗部分领土,其中包括喀布尔。

阿拉伯人力图占领中亚细亚各地,便同怀有同样企图的突厥族游牧部和中国人进行斗争。

经过连续作战,阿拉伯军队战胜中国军队及其同盟者,巩固了哈里发在中亚细亚的统治。

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印度河下游地区)。

他们的军队不超过6000人,然而他们的围城和攻城技术装备——掷石器和凿城器很先进,这些器械可拆卸,用骆驼运送。

阿拉伯人连续击败印度人以后,将穆尔坦以北的印度河谷地并入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的对外征服,加速了阿拉伯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建立了以哈里发的国家为首的、神权专制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

由于阿拉伯的征战,阿拉伯的宗教——伊斯兰教,在各个被征服国家得到了传播。

其对欧洲的侵略,造成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直接对立。

两者间的对抗延续了1000多年,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矛盾冲突。

西欧之父是谁?

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尊称为“罗马人的皇帝”。

这时查理帝国东到易北河和多瑙河,西临大西洋,北起北海,南至比利牛斯山和意大利。

查理曼成为西欧的主宰,他统一了西欧,被认为是“西欧之父”,西欧从此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基督教文化区,对此后西欧进行十字军东征,甚至欧盟的建立,都有深远的影响。

查理曼是日耳曼国王,尽管他身边都是些日耳曼骑士贵族,但他任用教士及古典派学者。

查理曼在宫廷集中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者:阿尔琴(主持宫廷学校),爱因哈特(《查理大帝传》的作者),保罗(著《伦巴德人史》)。

他要求教会和修道院开办学校,设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科,以保存和传播古典—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知识。

这样,在8世纪,构成中世纪西欧文明的三大要素:古典的、基督教的、日耳曼的文化成分在一定程度上第一次综合起来。

虽然查理帝国基本上是日耳曼的,但它却能大量吸收古典、基督教文化。

不过,与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相比,查理曼统治下的西欧人,则还是半开化的农民。

罗马帝国与天主教是怎样的关系?

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962—973年在位)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和瑞士。

帝国统治者以罗马帝国和查理大帝的继承者自命,对外大肆扩张,对内则以农奴制和依附农奴制的形式剥削农民。

11—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罗马教皇为争夺主教叙任权发生激烈斗争,这不仅是争夺教会控制权的斗争,也是中央王权同地方封建分离主义势力的斗争。

尽管如此,在整个中世纪,帝国和教会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终紧密合作的。

帝国统治者为称霸世界,多次入侵意大利,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帝国的实力。

霍亨施陶芬王朝统治时期,中央权力衰落,国内各地缺乏经济联系,帝国成为承认皇帝最高权力的各封建公国和自由市的不巩固的联盟。

1254—1273年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空位时期。

这个时期,各诸侯、骑士和城市间的纷争和内讧连绵不断。

13世纪末,帝国出现许多独立的封建领主,皇帝对其直辖领地外的封建诸侯没有管辖权。

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

从15世纪初起至帝国最终瓦解,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

13世纪下半叶后,由于勃艮第和意大利脱离帝国,其领土主要限于德语地区。

1474年起,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已成为徒具虚名的政治组合。

何谓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The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6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

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

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

总体上说,十字军远征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参加者的社会成分繁杂不一,武器装备上极不统一。

身裹甲胄的骑士使用的是中等长度的剑和用于刺杀的重标枪。

一些骑马或徒步的骑士除剑外,还装备有锤矛或斧子。

大部分农民和市民装备的是刀、斧和长矛。

十字军采用的是骑士军战术,战斗由骑士骑兵发起,一接战即单个对单个地决斗,协同动作有限。

与十字军作战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种是轻骑兵。

交战时,他们先用箭击溃十字军的部队,然后将其包围,实施勇猛果敢的攻击,把它们分隔成数个孤立的部分加以歼灭。

十字军远征持续了将近200年,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后世史家评论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失败还更坏些。”

十字军东征有何深远意义?

由于十字军东征是典型的宗教战争,它的命运也和其他的宗教战争一样,因为宗教理想和现实的出入,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最终沦为残酷的玩笑。

不过,为当时人民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的十字军,却正面地改变了西方的历史命运,使欧洲人认识到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使得欧洲大陆走上了一条世界主义的道路,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

在政治上,十字军加速了西方封建制度的崩溃。

十字军的堕落和失败,使欧洲人开始对罗马教廷失去信心。

许多诸侯和骑士在战争中客死他乡,也削弱了这些封建势力。

在文化上,十字军东征让当时落后的西欧人民,接触和吸收较发达的东罗马帝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

欧洲人入侵东方后,发现了在欧洲已经消失了却仍在当地存在的古希腊文化的残存,欧洲人将它们带回后,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出现。

在经济上,十字军把东罗马帝国的货币制度和阿拉伯人的商业概念(如支票、信用状、股份公司组织)带回西欧,加速了贸易活动,为欧洲日后发展资本主义铺平道路,促进了自14世纪开始的大发现时代。

你知道圣殿骑士团的由来吗?

圣殿骑士团成立的时间并不确定,但一般认为不迟于1120年。

1096年圣城耶路撒冷被十字军攻占后,很多欧洲人前往耶路撒冷朝圣,这时十字军的主力已经回欧洲去了,朝圣者在路上常会遭到强盗的袭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贵族胡格·蒂·派耶斯和其他8名骑士建立了圣殿骑士团,以保护欧洲来的朝圣者。

当圣殿骑士团成员加入组织时,不仅要发誓遵从修会的三大规定:守贞、守贫、服从,而且还要发誓保护朝圣者,这是他们作为圣地的军事修会与一般的修会相区别的地方。

圣殿骑士团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当时的耶路撒冷国王博度安二世将圣殿山上的阿尔阿克萨清真寺的一角给这些骑士驻扎,这个清真寺正是建在传说中的所罗门圣殿的遗址上。

小说《达芬奇密码》里说圣殿骑士团知道所罗门圣殿下面藏着的秘密,所以故意要求这块地方来驻扎,以便将深藏在地下的秘密文件找出来。

通过这些秘密,他们掌握了基督教的命脉,因此获得了力量,最后也因此惨遭屠杀。

当然这只是小说,不能当真。

不过圣殿骑士团的力量和财富却是真实的,他们被认为是十字军时代东方真正的主人,耶路撒冷王国要对抗阿拉伯人主要就靠他们的力量。

圣殿骑士团创立后很快就引起了贵族和教会上层的重视,当时著名的修士圣伯尔纳(St.BernardofClairvaux)写文章支持圣殿骑士团的行动。

在圣伯尔纳的影响下,骑士团迅速发展壮大。

1139年,教皇英诺森二世(InnocentII)发布圣谕,再次确认了圣殿骑士团的地位。

在政治上,骑士团只对教皇负责,其他任何僧俗政权都无权指挥它。

在经济上骑士团不仅享有免税的特权,而且还有权在自己的领地上收取什一税。

教廷赋予的特权使得圣殿骑士团在短短几十年内发展成一个强大而且富有的组织,同时也将骑士团牢牢地掌握在圣座之下。

此后,圣殿骑士团成为罗马教廷拥有的最可靠的力量。

西欧封建城市是怎样兴起的?

西欧封建城市是在十字军东征的背景下兴起的。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

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

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中世纪后期,欧亚世界有了一个不寻常的重大发展。

一方面,伊斯兰教帝国和儒家帝国闭关自守,愈来愈僵化;另一方面,欧亚大陆西端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彻底的变革。

西欧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在发生深远的变化。

向海外的大规模扩张就是西欧所具有的新动力的一个表现。

这一扩张给整个世界后来的历史以极其重要的影响。

它使西欧人控制了外洋航线,能够抵达、征服南北美洲和澳大利西亚的人迹稀少的广阔地区,并移居那里;从而,改变了世界各种族传统的地区分布。

最后,通过扩张,西欧财富迅速增加、力量大大加强的19世纪,已能渗入并控制位于中东、印度和中国的古老的欧亚文明中心。

何谓“列康吉斯达”运动?

8世纪,在阿拉伯大规模军事征服逼迫下,一小部分西班牙基督徒退缩到半岛北部边陲的荒凉山区,逐渐形成了阿斯特亚、那瓦尔等独立的小封建政权。

10世纪时,又演变成卡斯提尔、莱昂等封建国家。

11世纪,卡斯提尔兼并莱昂,成为卡斯提尔王国。

同时,在半岛西部地区兴起了葡萄牙王国。

由查理帝国“西班牙边区”发展而来的阿拉冈王国在12世纪也出现在半岛东北地区。

这几个基督教国家利用倭马亚王朝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向穆斯林展开反攻,史称“收复失地运动”(西班牙语为“列康吉斯达”,意即“再征服”)。

广义上说,“再征服运动”始于8世纪,结束于1492年,前后共计700余年。

“再征服运动”就现象而言,是两种不同宗教、不同种族间的战争。

但其本质仍是西欧封建主夺取土地、扩张势力的封建战争。

它的高潮期与欧洲东部十字军东侵的高潮期,在时间上大体相同,绵延数百年之久。

卡斯提尔和阿拉冈是推进“再征服运动”的两个主要国家。

1085年,卡斯提尔国王阿方索六世攻占原西哥特王国故都托莱多;1212年,在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的组织下,由法国、葡萄牙、阿拉冈、卡斯提尔等西欧各国骑士组成的十字军,在卡斯提尔国王阿方索八世统率下,同阿尔摩哈德王朝哈里发的数十万大军在托罗萨会战,取得辉煌战果,使“再征服运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236年,卡斯提尔攻占科尔多瓦,1248年再陷塞维利亚;阿拉冈也在此前后占领了巴伦西亚和巴利阿利群岛。

13世纪末,穆斯林只剩下半岛南端的格拉那达王国。

加纳为何被称为黄金国度?

加纳帝国,或称加纳王国,古代非州一个黑人王国,中心约在尼日尔河中上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