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上古史 3(1 / 2)

 第一篇上古史3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创办吕克昂学园?

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

从公元前343年起,他给当时的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当老师。

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办学。

他首先提出了对青年学生必须进行“智育、德育、体育”三方面的教育,并且提出了划分年级的学制。

他主张,对于7岁到14岁的儿童,国家应该为他们办小学,让他们学习体操、语文、算术、图画和唱歌。

对于14岁到21岁的青少年,国家应该为他们办中学,教他们历史、数学和哲学。

体育是为培养强健的体魄,德育是为了培养自尊心和勇敢豪放的性格。

他还主张,在青年们中学毕业之后,还要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继续培养。

因此,他创办了吕克昂学园。

这个学校是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中心之一。

亚历山大国王十分支持亚里士多德办学,据说先后提供了800金塔兰(每塔兰合黄金60磅)的经费。

亚里士多德在学园里建立了欧洲第一个图书馆,里面珍藏了许多自然科学和法律方面的书籍。

亚历山大还通令全国,凡是猎手和渔夫抓到稀奇古怪的动物,都要送到亚里士多德那里。

学园里开展生物学的研究,时常解剖各种动物。

经过无数次的解剖,师生们发现一条规律:动物进化愈是高级,它的生理机构也就愈复杂。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激烈地反对马其顿的统治。

有人告发了曾做了亚历山大老师的亚里士多德,准备将他逮捕。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及时得到消息,帮助护送着他们的老师,逃出雅典,来到亚里士多德的故乡优卑斯亚岛的卡尔喀斯城避难。

次年夏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凄凉的境遇中死去。

伊壁鸠鲁为何被称为“花园哲学家”?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父母亲是雅典人。

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3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

传说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他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

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

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

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

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

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

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

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

阿基米德确立了什么定律?

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会使用杠杆,并且懂得巧妙地运用杠杆。

在埃及造金字塔的时候,奴隶们就利用杠杆把沉重的石块往上撬,造船工人用杠杆在船上架设桅杆,人们用汲水吊杆从井里取水,等等。

但是,杠杆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之前,是没有人能够解释的。

当时,有的哲学家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口咬定说,这是“魔性”。

阿基米德却不承认是什么“魔性”。

他懂得,自然界里的种种现象,总有自然的原因来解释。

杠杆作用也有它自然的原因,他决定把它解释出来。

阿基米德经过反复地观察、实验和计算,终于确立了杠杆的平衡定律。

就是,“力臂和力(重量)成反比例。”

换句话说,就是:小重量是大重量的多少分之一重,长力臂就应当是短力臂的多少倍长。

阿基米德确立了杠杆定律后,就推断说,只要能够取得适当的杠杆长度,任何重量都可以用很小的力量举起来。

据说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地心说的创立者是谁?

克罗狄斯·托勒密(约90—168),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

公元127年,年轻的托勒密被送到亚历山大去求学。

在那里,他阅读了不少的书籍,并且学会了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

他曾长期住在亚历山大城,直到公元151年。

托勒密于公元2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地心说”。

主张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均环绕地球运行。

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地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

托勒密本人声称他的体系并不具有物理的真实性,而只是一个计算天体位置的数学方案。

至于教会利用和维护地心说,那是托勒密死后一千多年的事情了。

亚历山大因何暴死?

生于马其顿都城伯拉的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出身于新兴的王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腓力二世。

他小时候曾拜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受到良好的希腊文化教育;16岁时,随父出征,又学得不少军事知识。

他于公元前336年即位,先后平定宫廷内乱,制伏北方诸侯反叛,并击败了希腊各邦的反马其顿运动。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带领他的马其顿—希腊联军,穿过赫斯湾海峡远征波斯。

公元前333年,在小亚细亚伊苏城附近把大流士三世率领的波斯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并俘获了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和妻子。

公元前327年夏,利用印度诸国之间的矛盾,亚历山大占领印度西北的许多地区。

但是由于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以及战士的厌战情绪,再加上当地气温高,瘟疫流行,亚历山大被迫撤军。

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军队分别从海陆两路回到了巴比伦。

公元前323年夏,亚历山大突然暴病而亡,这时他正准备着一次新的远征。

是何种疾病夺去了亚历山大的生命?

史学家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他死于恶性疾病,美国学者高勒将军认为“亚历山大由于长期在沼泽地区作战而染上恶性疾病,在6月13日晚上发作,从此离开人世”。

他来不及留下遗嘱,更没时间指定由谁来继位。

第二种看法是英国著名史学家赫·乔·韦尔斯提出的:“在巴比伦,亚历山大有一回酩酊大醉以后,突然发烧,从此一病不起,不久就死去了。”

《大英百科全书》也有这样的看法:“在一次超长的酒宴之后,他突然一病不起,10天之后,即公元前323年6月13日去世了。”

第三种说法是亚历山大为毒药所害。

古希腊史学家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说部将安提帕特鲁送给亚历山大一副药,正是这副药让亚历山大命丧黄泉。

罗得岛太阳神铜像始建于何时?

罗德岛太阳神铜像(ColossusofRhodes)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00年。

希腊的罗德斯岛是爱琴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2000多年前,岛上有一个繁华的港口——罗德斯港。

这里的商业十分发达,穿梭往来的商船每天都挤满了航道,一派热闹兴隆的景象。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商业利益使罗德斯岛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罗德斯岛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公元前305年,马其顿帝国出动4万大军(这已超过了当时岛上的人口总数)包围了罗德斯港。

岛上居民联合起来共同抵抗侵略,经过艰苦战斗,罗德斯岛联邦赶跑了入侵者,缴获了敌人大量的兵器。

为庆祝胜利,岛上居民决定用缴获的青铜兵器为自己的守护神太阳神西里奥斯建一座雕像。

雕像大约于公元前282年完工,整体用大理石建成,表面用青铜包裹,内部用石头和铁柱加固,高约33米,与10层楼高的纽约自由女神像差不多。

公元前226年,大地震使这幢伟大的雕像从膝盖处折断,从此倒在了罗德斯港的岸边。

“沉睡”了800多年后,公元654年,罗德斯岛被阿拉伯人占领,残存的雕像被侵略者运到了叙利亚,从此便“杳无音信”。

斯巴达克为何要发动起义?

公元前73年的一个深夜,罗马中部卡普亚城的角斗士的铁窗内突然发出可怕的惨叫,在静寂的夜晚里显得格外凄惨。

3名卫兵急忙赶了过去,隔着铁窗厉声问道:“干什么?

找死啊!还不老实睡觉!”

一名角斗士伸了脑袋说:“打死人了,高卢人打死了我们的伙伴,他被我们制伏了,你们看该怎么处理他?

你们不管我们就勒死他。”

卫兵拿着油灯一照,果然是死了一个人,另一个人正被几个人反扭着手。

士兵说:“把他交给我们吧,把死人也抬出来。”

边说边开了门。

说时迟,那时快,角斗士们迅速击倒他们,拨出他们身上的短剑,冲出牢门。

沉重的铁门被一扇扇打开,角斗士们挥舞着镣铐向屋外冲出。

“向维苏威跑啊!”

只见一声高昂的呼喊声划破夜空,角斗士们蜂拥着向外跑去,消失在夜幕中。

这次角斗士起义的领袖是斯巴达克。

他本是希腊东北的色雷斯人,生得英俊健美,勇毅过人,在一次反罗马的战斗中被俘,沦为奴隶。

因他聪明,富有教养,体格健壮,他的主人把他送进角斗士学校,想把他训练成一名出色的角斗士。

在角斗士学校,他以他的勇敢和智慧,成了角斗士们的精神领袖。

他利用一切机会劝说角斗士们为自由而死,而不应成为罗马贵族取乐的牺牲品。

他组织了200多个角斗士准备暴动的时候,不慎泄密,于是他决定提前行动,结果有78人冲出虎口。

你知道断臂维纳斯的由来吗?

维纳斯是希腊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时掘获的。

出土时的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

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赶往伊奥尔科斯住处,表示要以高价收买此塑像,并获得了伊奥尔科斯的应允。

但由于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只好派居维尔连夜赶往君士坦丁堡报告法国大使。

大使听完汇报后立即命令秘书带了一笔巨款随居维尔连夜前往米洛洽购女神像,却不知农民伊奥尔科斯此时已将神像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而且已经装船外运。

居维尔当即决定以武力截夺。

英国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派舰艇赶来争夺,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维纳斯就成了一个断臂女神。

何谓“皮洛士的胜利”?

皮洛士是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前318年—前272),年少时崇拜亚历山大大帝,勇敢而有野心,12岁即位,一度被贵族放逐,后随姐夫德米特里入小亚细亚,参加易普斯河战役(前301)。

很快他又去托勒密埃及,被招为婿,在托勒密国王支持下,返回伊庇鲁斯复位。

他企图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一个大帝国。

德米特里在马其顿称王,皮洛士联合托勒密一世、莱西马库斯等共同征讨,又瓜分马其顿部分领土,势力日益壮大。

乘希腊殖民城市塔林敦求援之机,他于公元前280年率2万步兵、3000骑兵及20头战象渡海入意大利,初在赫拉克里亚附近与罗马执政官瓦勒留交战,得胜,但损失大量有生力量,后世称损失很大而获胜为“皮洛士的胜利”。

次年在阿斯库伦附近再败罗马军队,向罗马元老院提议议和,未成。

公元前278年,他应叙拉古之请去西西里同迦太基作战,在各希腊殖民城市配合之下获胜。

他接着攻打利利贝城,失败,各城市纷纷脱离,转战3年无果。

公元前226年秋,他到意大利,次年与罗马执政官登塔图交战,失败后狼狈回国,后又入侵南希腊,战死于阿哥斯。

何谓王政时代?

从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建城到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制的建立,这一时期的罗马历史被古典史学家称为“王政时代”。

在这一时期,统共经历了七个国王。

关于七王的业绩,按历史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前四王统治时期,这4个王分别是罗慕路斯、努玛·庞庇里乌斯、图鲁斯、荷斯提里乌斯。

此间罗马社会和政治的特点是:处于氏族制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朝代,社会组织仍分为3个部落(特里布斯)、30个库里亚(胞族)和300个氏族,最基本的政治管理机构国王(勒克斯)、库里亚大会(民众大会)、元老院和一些其他公职人员。

其中库里亚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无论是选举国王、宣战、讲和,还是决定死刑及其他重大刑事案的判决都由它来决定。

考古材料表明,王政时代早期,既没有城市,也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阶层,所谓的王应该是氏族时代部落联盟的军事领袖。

当时实行的是氏族成员的民主制而不是阶级压迫的国家。

特里布斯、元老院、库里亚大会等只能说是氏族公社的组织和机构。

罗马王政时代的第二个阶段包括来自伊达拉里亚人的后三王,他们分别是第五王老塔克文、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和最后一个王塔克文(前535—前509)。

其中塞尔维乌斯统治时期进行了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建立了新的以财产区分阶级关系的标准。

这是罗马社会由氏族向国家转变的重要一步,成为罗马国家形成的划时代标志。

而到最后一个王塔克文统治时期,因为其施行暴政,极端专制。

最后元老院召集会议,宣布推翻塔克文的统治,以执政官来代行政务。

至此,罗马王政时代结束。

何谓庇护制?

“庇护制”是古代罗马的一种人身依附制度,约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王政时代”。

当时,随着氏族内部分化的加剧,一些贫困破产的氏族成员便依附在氏族贵族的门下,成为贵族的“被保护人”。

贵族成为保护人。

被保护人与保护人的关系是世袭的。

前者多为贫穷破产及无公民权者,托庇于后者门下,领取份地并为之献纳服役。

后者为有财势的贵族,对前者负“保护”之责。

保护人通常拥有大批被保护人,作为掠取利禄的工具。

帝国时代特别是3世纪以后,这种庇护制逐渐流行起来。

随着奴隶制危机的加深,贫苦农民在捐税繁重、官府欺压、社会动乱的情况下难以维持独立经济,于是纷纷把土地“献给”大土地所有者,求得“庇护”。

被庇护者虽失去自由,为庇护者服役;但可以终身使用原来的土地,免受国家税吏的欺凌。

4世纪末,在帝国境内庇护制的发展已经使皇帝感到忧虑。

何谓罗马共和制?

罗马共和制是古罗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间的政体。

三权分立为其主要特征:

王权:两名执政官,掌管国内事物,指挥军队作战。

一年一任,不得连任。

由百人议会中选出。

两名执政官权力平等,如遇非常时期,设独裁官(又称狄克推多)代替两名执政官,任期仅为半年,独裁官有24名扈从,肩苛插战斧的一束,此权标就是法西斯的来源。

贵族:元老院、百人队会议、库里亚会议继续保留,但库里亚会议形同虚设,百人队会议仍是富人占优势,所提议案要经元老院批准,所以元老院是实权机关,300名终身职的元老是贵族势力的坚实堡垒,他们掌管着国库的运作和一切对外事宜。

平民:公元前494年设立的保民官一年一任且必须由贫民中选出,初为2名,后增至10名。

此官职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而设的,凡是不利于平民利益的行为、法令等,保民官都有权力予以否决,保民官的人身与其否决权神圣不可侵犯,其权力以后又进一步扩大。

除此之外,还设立财务官、市政官和大法官。

均为一年一任,不得连任。

三权分立是古罗马共和国的基本政治体系,也是被后人认为古代最经典的政治体系之一。

这种结合了君主、议会、共和三种政体基本特点的体制为其称霸一方提供了保障。

何谓《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454年,罗马元老院被迫承认人民大会制定法典的决议,设置法典编纂委员10人,并派人赴希腊考察法制,至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第二年又补充二表。

这就是著名的《十二表法》。

因各表系由青铜铸成,故习惯上称做《十二铜表法》。

这些法律条文后经森图里亚会议批准,公布于罗马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