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医
1、专指中医。
在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医呈一统天下之势,其时所称“国医”多指御医。晚清以降,现代医学逐渐由西方传教士们传入中国。而恰在此时,西方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如解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也于19世纪之后迅速发展,形成相对完善的、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医学生物理论体系。日趋成熟的西方医学不仅为中国皇室所认可,而且在中国民间的影响也迅速扩大。针对西方医学的不断渗透,以王清任为代表的中医学家们,才不得不认真思考传统医学所面临的挑战,并将西方医学作为参照系,重新审视中医在人体、疾病、诊断、治疗等方面所存在的认识上的盲目性和理解上的片面性。此后,为区别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这两大互不相通的医学体系,便渐渐出现了“国医”与“西医”两种不同称谓。此处的“国医”,就是中医。
2、指御医。
一般认为,中国远在秦汉早期(公元前221年——前220年)已经出现了只为皇室、百官提供保健建议和治疗疾病的专业人员,即为“国医”。如秦汉的太医令、隋唐的太医署、宋朝的医官院,金之后至清代统称“太医院”,在前述机构供职者,称为“太医”、“国医”或“御医”。
3、泛指国内名医。
《夷坚志》:“蔡鲁公之孙妇有娠。及期而病。国医皆以为阳证伤寒。惧胎之堕……”
《隆兴编年通论》:“久之王得迦摩罗疾。遍身腐烂寝食辍然。国医皆莫能差……”
《南唐书》卷十七[杂艺方士节义列传]:“吴廷绍为太医令,烈祖因食饴,喉中噎,国医皆莫能愈……”
二、国医馆
由“太医院”发展而来。是晚清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朝廷、政府或中医名家设立的、集中医教学、医疗于一体的场所,后一律改称为中医学院[研究院]、中医医院。近十多年来,各地又纷纷将一些中医院、中医门诊恢复“国医馆”这一称谓,但其规模和学术水平已远非昔比。
[附一]广州振兴国医馆
广州振兴国医馆是一家传承中医中药特色、紧跟现代医学潮流,以防病治病为主,集保健、养生为一体的临床医疗机构。开馆数年来,广州振兴国医馆以“立足社区群众,铸造特色专科”为宗旨,不仅高质量、高水平地为周边群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而且以“骨伤疼痛科、失眠科、蜂针治疗科”等一批特色专科为依托,将加盟本馆的专家学者们成熟、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医疗技术,辐射至华南和港、澳地区,帮助他们解脱久治不愈的“肩、颈、腰、腿痛”、“重症失眠”和“风湿、类风湿”等疾病的困扰,深受患者朋友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