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直接从租住的别院被叫到张府。
若换作李林甫,他大可置若罔闻,他乃皇亲国戚,不赴你一介臣子之约怎么了?但毕竟杨云对张九龄这样青史留名的忠直大臣有一定敬意,便也就听之任之了。
登门前他已料到张九龄很可能受人挑唆,或许已经知道宫里发生了天相示警之事,让李隆基改变心意要诛除安禄山等边关胡将。
张府书房,杨云见到张九龄。
张九龄将张拯屏退,准备独自质问杨云有关宫内发生之事。
“张令公有何事,直说为宜。”杨云态度没有以前那么谦和,他知道这次来一定不会得到张九龄的好脸色。
张九龄果然沉着脸,阴测测地看了杨云一会儿,才问道:“听说宫里,陛下见到天示,有人会造反,所以陛下才会下旨将幽州送来的那些罪将处以极刑?”
他没有马上下定论,想找杨云问清楚情况,说明他自己也不十分笃定,毕竟消息是张守珪派来的人提供的,在无人印证的情况下,他不好直接以此发作。
杨云讶异地问道:“宫内之事,晚辈位卑人微,怎会知晓?”
这件事虽然是杨云搞出来的,但当时他并不在宫里,没有任何人有证据说明这件事跟他有关系,就算是亲历者高力士,也只是怀疑罢了,现在被张九龄如此质问,杨云当然不会承认。
“那天机示警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九龄似也料到会得到杨云如此答案,继续追问。
杨云再次不解地问道:“张令公是要问,天机为何会泄露出这些胡人有可能会祸乱朝廷吗?”
张九龄没有说话,只是目光炯炯地紧盯着杨云看,似要从他脸上发现什么破绽。
杨云摇摇头,道:“张令公对于道家谶纬之言从来都不屑一顾,既然不相信又何必发问呢?晚辈有一件事想请教张令公,您老之前以何理由,非要让朝廷严明律法,将那些犯事的边关胡将处以极刑呢?”
杨云的诘问针锋相对。
你张九龄之前主张严厉惩处犯错胡将,态度非常坚决,要不是你的坚持,或许皇帝早下旨将这些人放归? 让张守珪酌情惩处? 也不至于出现今天皇帝改变心意直接下令处死的一幕。
现在既然天机跟你的主张相吻合,作为既得利益者? 你却以此来质问我? 还觉得天机会动摇国本,这是为何?
张九龄冷着脸道:“老夫不过是要维持朝廷法度……那些犯错将领? 必须要依据他们所犯之罪来定猷刑罚,他们出征不力? 导致我朝将士出现大面积死伤? 令国威受损,明正典刑乃题中应有之意。”
到此时,张九龄仍旧表现出一副老气横秋的姿态,好像整个朝廷都应由他一人意志左右? 文武百官中也只有他才能保持政治正确。
杨云淡淡一笑? 问道:“张令公是认为,这些人受到惩处,只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不是因为他们很可能威胁朝廷未来安稳?”
一句话就让张九龄哑口无言。
之前张九龄为了将张守珪送来的胡将一网打尽,悉数诛除? 在朝中不止一次当众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话,指责这些胡人将领必不会死心塌地为大唐效命。
还说这些胡人将领为了利益才受边镇节帅驱使? 若将来朝廷对他们但凡有亏待,必定犯上作乱。
言犹在耳? 让他如何反驳?
杨云没等到张九龄的回答,继续问道:“如今天机? 不过是展现这些人将来可能犯上作乱? 造成大唐社稷倾覆? 可见张令公之前预见极有可能在未来变成现实,正好应了张令公的谶言,那为何张令公对此有如此大的意见呢?”
张九龄到底是宰相,经历多次宦海沉浮,怎可能甘心接受杨云这样一个后生晚辈的质问?
他厉声喝道:“无论老夫之前说过什么,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有根有据。而用天机警示世人,便是对朝纲法纪的扰乱,若陛下坚信这种事,一旦有心机叵测之徒借此危害朝廷,陷害忠良,又当如何?”
张九龄生气了,怒视杨云,大有一言不合就出手教训之意。
杨云摇头:“晚辈不过是跟张令公探讨一下这件事内在原因,又不是晚辈炮制出的天机,张令公不必因此而质问我。”
张九龄不由一愣。
从一开始杨云就没承认这件事是他施为,只是说天机达到你张九龄的预期,皇帝下旨把这些人杀了,符合你之前所说的这些胡将三心二意,不可能真心效忠大唐,必须尽早消弭隐患的建议。
至于这天机是如何产生的,就不在他跟杨云的探讨范围之内了。
张九龄忽然醒悟过来,心里一阵怪异,他觉得从一开始自己的思绪就被人牵着鼻子走,明明是质问杨云这个当朝国师为何频现天机异象,怎么到最后变成探讨那些个犯罪胡将该不该杀上面了?
“若张令公觉得陛下因天机而杀人有违朝廷公理法度,那不妨连夜入宫,向陛下提请阻止谕旨施行。”
杨云语气生硬,又补充道,“若张令公觉得有人在背后搞鬼,故意以天机扰乱朝纲,想来此等人也不是存心祸害朝廷,否则怎么对付的是张令公认为该杀之乱臣贼子,而不是忠臣良将……张令公认为会是何人所为?”
张九龄又是一怔,想明白杨云的话后,突然觉得自己的处境非常微妙。
回到那个问题,天机出现,皇帝决意杀胡将,得益之人是谁?
不正是他张九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