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谋算(上)(1 / 2)

 懂得闻鼓而进鸣金而退可为卒,可以听命列阵布阵而战是为战兵,无令死战不退得令且战且退便是精兵。

秦国为什么是列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除去秦人悍不畏死之外,是因为变化而强军,所谓强军是就设立练兵基地练出一个又一个懂得听命列阵而战的战兵,在长久的征战中又培养出一支又一支没有命令拼死不退但是得到军令却能有序边打边退的悍卒。

当然,秦国的耕战体系保证秦军后勤补给充足,作战时不被粮秣缺乏困扰也是秦国之所以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吕哲练兵比较系统化,第一步讲求的就是士卒要懂得团队的重要性,在操练中养成服从军令的习惯,其实这与秦军的训练方式没有什么不同,所差的就是在实战中检验。

列国则不然,他们招募男丁进入军队也会操练,但是走的是个人武勇的体系,也就是训练士卒的个人武力,对于士卒协同配合和列阵并不是那么的讲究。

各有各的优缺点,像是秦军与吕哲军,他们的军队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看部队对训练接受吸收多少才能拉出去作战,而列国只要组织起足够的人手就能作战。

系统化的练兵依赖于时间,要是训练完成的部队消耗完而后方的部队数量跟不上,那么就会出现有组织度的军队死光之后,后续部队的战斗力下降到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程度。同时,这种风格的军队对于指挥系统的依赖性也相当强,要是高层的将领叛变下令投降,那么整支部队也就会听从命令真的就投降了。

历史上在巨鹿之战后章邯的部队还有作战的能力,但是一道命令之下没有丧失作战能力的几十万秦军立刻就废了,也不知道是要赞赏秦军对军令的服从意识,还是该叹息一支精锐明明还有战斗力却被坑杀殆尽。

也就是系统化训练出来的军队会在一道投降命令下放下武器,要是列国那种散漫的部队。明明还有作战能力统帅却命令投降,那估计是不想投降的将领抗命,下面的士卒也兵变,最终整支部队逃得逃降的降,不会那么始终如一的保持一致。

不是开玩笑,也不是胡编乱造,章邯的兵团出自少府和骊山刑徒,成军之后是有经过一段时间按照秦军模式的训练,结果命令投降就真的投降了。而列国中的赵、齐部队前面被秦军长期压制和按着痛打,不少赵国将领和齐国将领投降。但是赵齐两国的士卒却亡命逃跑了。

若说没有发生一些什么令人措手不及的巨变,既是中枢对出征在外的军队造成干扰,秦军绝对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军队。

就拿王贲奔袭邯郸失败一事来说,在秦军因为过度放纵劫掠分得太散的情况下,张耳是连续击败了秦军,可是秦军在面临战败的情况下并没有完全失去战力,按照训练养成的惯性秦军战败后并没有一哄而散,而是且战且退,所以哪怕是战败秦军的死伤也不是太多。最终各支分散的秦军还有序地退回到太原郡。

而张耳呢?张耳的军队先是得胜算是士气正旺的阶段吧,可是被王奔带着两万骑兵连续几次冲杀迂回,结果就是再旺盛的士气也只是顶了一两次,最终无论张耳怎么约束部队都约束不了。搞得七万赵军在王贲的两万骑兵连续打击下四散溃败。直至王贲带着骑兵回转太原郡,大概是十天之内吧?张耳费了很大的劲才将四散而逃的赵卒聚拢回不到两万人,有大概三万的赵卒却是怎么都聚拢不回来了。

军队的操练方式决定一支部队的坚韧性,司马欣所部中有三万人是正统秦军出身。另外的两万人也是吕哲从夷陵之战后一直追随的六国遗民中挑选出来划进南部军团。总体来说,若是按照“卒”“战兵”“精兵”的等级划分,司马欣麾下的五万士卒虽谈不上是“精兵”程度。但也绝对不会是“卒”那么不堪。

这么一支能够称为战兵的部队,面对百越接近四十万人的围城害怕情绪或许会有,但是绝不至于造成恐慌。

自司马欣派少艾、翼伽、李珩出城交战,期间发生了人神共愤的惨事,暴走的士卒与南越一阵惨烈的厮杀略有损失,再到出城而战的三部士卒冷静下来恢复阵势,那之后的一整个白天双方在进退之间来回的酣战,三部士卒在自身损失两千余人的情况下,包含百越人第一批的试探攻城,仅是一个白天百越大概失去了五万的战力。

第一天被逼得出城而战,以损失两千人为代价取得二十五倍的战果,司马欣对此其实并不感到乐意。在他看来,自身兵力太少哪怕百越不堪一击可是人数实在太多并不适合野战,有罗县城池作为依托打守城之战损失少对敌军的杀伤会更甚。

夜幕来临双方罢兵,战事稍停的百越众酋长很粗糙地总结了一下,百越的军队构造太乱注定是难以统计出正确的死伤数据,得出的结果是当场战死约是一万八千余人,轻重伤两万余,但是跑了多少真的就无法计算了。

仅仅是一天就没了快四万人,对此译吁宋和驺无诸是一阵阵冷汗直冒,损失了约两万五千族人的开明森则是一脸的狰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