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钢铁的较量(中)(1 / 2)

 喧嚣的阿拉曼防线以东,在英国第30军的指挥部这个盖着三层圆木的掩蔽部里,各种声音正在渐渐地变得低沉下去。英军西部沙漠机群司令奥金莱克和一群高级军官正站在地图旁。参谋们似乎无所事事在一旁发呆。细心的人注意到,每个人都带了枪。从这些人凝重的表情中,稍有头脑的人都可以看得出前方的战局并不理想。

“长官,南非第一师来电。”一位年青的军官大声读着报文:“南非师遭遇大批敌军重型坦克,现该师防线南部已经被突破!”

“这么说,那群白痴的南非人还是没顶住啊!”30军军长诺里愤愤地说道,“阿拉姆哈尔法岭那边情况怎么样了?澳大利亚人还没拿下那个山头吗?”

“没有”那个年轻的军官毫无表情地说。在他的身边另一位军官在地图上标出南线意军的新位置。

看着地图上那个刺眼的红色箭头,奥金莱克紧紧了眉头说道:“空军有什么计划?我想你们应该很清楚,如果南线突入的意军顺利抵达阿拉姆哈尔法岭将意味着什么,难道你的那些小伙子能不能帮我们一把呢?”

“阁下,我们会尽力而为的。但是,请不要忽视意大利空军的战斗力。在过去的12小时内,我们已经损失了14架飞机,修理厂里还有超过两倍于此的飞机正等待修理!意军的战斗机和高射炮严重威胁了我军轰炸机的行动。也许我们可以派去战斗机扫射意军的行军纵队。”

“很好,完美之极!”奥金莱克冷笑着, 听完了空军的回答,他用凝重的眼神看了一圈周遭的军人,然后将目光落在诺里的脸上,他问道:“第7装甲师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他们的伪装很出色,在刚才意军的炮击和轰炸中,几乎没有什么损失,部队士气高昂,他们一直在等待您的命令。按照米克雷师长的报告,现在的第7装甲师可以出动的坦克包括87辆马蒂尔德步兵坦克、91辆a10/13巡洋坦克和46辆美制m2a4轻型坦克。”

“很好,如果意大利人保持现在的攻击轴线,让第7装甲师从现在的位置发起进攻,他们将在哪里和它相遇。请算一下相遇的具体地点。”奥金莱克问道。

“长官,在这里,在阿拉姆哈尔法岭以西南5英里的地方” , 一位正在标图的军官回答说。

“你看怎么样?诺里?” 奥金莱克用手指用力地戳戳那个地方,“让第7装甲师拖住南线来的意军,我们再从北线和中线抽些部队把阿拉姆哈尔法岭拿下,只要阿拉姆哈尔法岭在我们手里,我们就还能守住防线!”

诺里看了一眼地图。图上表示第7装甲师的蓝色箭头正笔直南下准备将向东突击的意军拦腰折断。来自其他各个方向的小箭头正向着阿拉姆哈尔法岭靠拢,有的靠得较近,有的离得较远。所有这些,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英军正在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不惜一切地拿下阿拉姆哈尔法岭。 只要拿下了阿拉姆哈尔法岭现在的局面马上就可以得到逆转。

“地图上看来都快画满了。”诺里笑了笑,稍稍缓和了司令部里紧张的气氛,他然后说: “那就起草命令吧。让我们的小伙子们去会一会墨索里尼的乌龟壳!”

第7装甲师是英国人在1939年首批组建的两个装甲师之一,前身是埃及机动部队,是由英国最杰出的装甲战术大师帕西霍伯特一手出来的精锐之师,训练有素,擅长沙漠作战。因此,这支精锐部队是奥金莱克一直雪藏的主力。在前阶段与意军的作战中该师一直没遭遇到重大的打击,唯一的损失也就是在救援马特鲁时丢了一个坦克团。奥金莱克认为他的第7装甲师就像一柄不会轻易示人,但一露脸就会见血封喉的利剑!

半个小时后,英军的300门大炮开始了坦克冲击前的最后一次炮击。炮击持续了10分钟,5分钟的前沿火力急袭加5分钟的浅近纵深射击。有限的炮弹使得英军的炮兵为他们的坦克兵做到仅此而已。大大小小的炮弹落在沙漠里,并不会引发大火,但是爆炸扬起的沙尘使空气变得浑浊,令人窒息。松软的沙土被不停地掀开,炸出一个个巨大的深坑,仿佛是为了方便下葬时用的一样。 在炮击结束后的一霎那,奥金莱克向第7装甲师发出了进攻命令:“为了帝国,为了女王,坦克冲击!”。方才平息的炮声,很快就被坦克隆隆的轰鸣声所取代。第7装甲师的全部家底同时也是整个北非英军最后的装甲力量:第4装甲旅(下辖第6、第7装甲团,装备马蒂尔德步兵坦克),第7装甲旅(下辖第1、第8装甲团,装备a10/13巡洋坦克)和第11轻骑兵团(装备m2a4轻型坦克)合计220多辆坦克揭开伪装网,发动引擎,汇集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钢铁洪流涌入了战场。

在英国动手之前,意大利人就知道英国人手里还藏有一张王牌,那就是第7装甲师。这张牌没有打出来就意味着一柄达摩克利斯剑悬在头顶。所以,当意味着“发现敌方坦克”的紫色信号弹在沙漠的上空升起时,马雷蒂还真是被吓了一跳,他急忙命令所有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向左急转,用最厚实的正面装甲冲着英军的来袭方向。

很快,双方的坦克手开始目视到对手。意军坦克手看到多得简直漫无边际的英军坦克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许多年以后,那场北非最大坦克战的参与者还清晰地记得数百辆坦克一起轰鸣的声音就像一大群耗子在尖叫。

“真是壮观啊,这就是战争的暴力美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