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大殿内,朝议正在进行。
这会儿兵部正埋怨工部铸炮不力,工部则反过来指责兵部要求太高。这种事谁都不服谁,鲁鉴振振有词,我是奉陛下的皇命铸炮,不是为你刘大夏铸炮,我在规定时间完成铸炮任务,好不好用前线将士说了算,不是你兵部可以指手画脚的。
按照明朝军制,兵部具有奉皇帝之命下达调兵之权的职责,但没有直接统兵的权力。而五军都督府则统率下属的都司卫所,平时管理操练、守御、屯田、群牧之事,战时则奉命派将领统兵出征。
鲁鉴此意,便是说人家五军都督府都没意见,你兵部闹个什么劲啊!
明太祖朱元璋为制衡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把兵器铸造划归工部,军队要铸造武器装备只能由工部兵器所负责,铸造好后直接运到前线,名义上是兵部负责,但其实是工部兵器所直接面对九边将士。
刘大夏很不满意,铸了两百门炮,本以为大明边关无碍,结果只有一百多门炮管用,至于炮弹方面质量更是参次不齐,铸造出一堆破铜烂铁出来,战场上别说是跟鞑靼人拼命,就算是否能射都成问题。
最后朱祐樘的话,打断了鲁鉴与刘大夏的争执:“工部铸炮既然出现问题,只管重新铸造就是,目前边关安宁,即便延迟交付也没什么问题。此事就这样吧!”
一句话,就让刘大夏恭声领命。
朝议永远是压抑人的地方,即便是皇帝连续听闻糟心的事情,心头也难免不爽。大臣们看到弘治皇帝面色难看,识相的便缄默(www.19mh.com)不语,但那些有责任心的,却顾不了那么多,明知道会触弘治皇帝的霉头,还是要据实上禀,力求把问题解决,这才是做臣子应有的态度。
还有的大臣有眼力劲儿,在皇帝不开心的时候,提一点让皇帝开怀的事情,比如说谢迁,趁着空当,赶紧出列上疏,转奏户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的秦纮的奏本,把三边这两年一些良好的变化呈奏,让弘治皇帝高兴一下。
谢迁把奏本递上前,笑着禀奏:“……陛下,自鞑靼撤兵后,由秦尚书总制三边,沿边关要隘,每二十里筑一堡,屯五百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军人不足则自内地募人,两年开田数十万顷,岁得粮五十万石,如今边关将士已能自给自足。”
一句话说完,不但弘治皇帝眉开眼笑,众大臣也是赞叹不已。
这头还在为钱粮愁,另一头边关已经能做到自给自足,看起来是秦纮有本事,但其实边关修土堡、屯田、招徕商贾展贸易,这些建议都出自谢迁之手。
但要说根源,还是沈溪向谢迁提出的建议,谢迁全盘接受后上奏,被弘治皇帝采纳并安排实施。
“秦尚书居功至伟,谢先生也是劳苦功高。”
朱祐樘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向谢迁施了一礼。
朝堂上,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直接称呼谢迁为先生,并且还施礼以示尊崇,以往只有刘健有过如此待遇。
谢迁赶紧道:“主要是陛下英明,方令边关将士众志成城,外夷不敢犯边,边疆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众官员赶紧行礼,一同拍皇帝的马屁:“陛下圣明!”
朱祐樘摆了摆手,施施然坐下,他脸上虽然带着抹自谦,但那洋洋得意的笑容,足以说明弘治皇帝欣然领受众臣子的恭维。
谢迁又拿出一份上疏:“陛下,秦尚书奏请,以边地修造战车,名曰‘全胜车’,四周以火铳预备,战时可作为攻城略地之用,闲时可作为运粮补给之用,请陛下示下!”
随后,谢迁把一份图纸呈递上去。
弘治皇帝看过后大为满意,这会儿秦纮和谢迁都是大功臣,他们提出要造什么“全胜车”,就算劳民伤财,也会欣然准允。
不过朱祐樘为了表示他是个虚心纳谏的君王,特意询问在场大臣的意思,把“全胜车”的图纸交由众大臣传阅。
等传递到沈溪手里,沈溪只是瞄了一眼,不由暗自苦笑,他本以为这“全胜车”应该有装甲车的一些特征,就是厚重的轮廓,留几个孔洞往外火铳,但其实秦纮根本没多少见识,设计出来的“全胜车”,怎么看都像是沈溪在榆溪一战中用过的牛车。
随着全胜车的图纸,还有所谓的“车阵”,说起来不过是以战车列阵,用其上的佛郎机炮向敌人覆盖射击,步兵和骑兵在前后掩护云云……
这种招数,用一次能打鞑靼人个措手不及,用两次就纯属找死了。
可惜沈溪没议论和否决的权力,直接把图纸交换给太监。
最后朱祐樘煞有介事地问道:“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又是这句没营养的话,众大臣面对这问题能说什么?他们又不懂造车和铸炮,既然是功臣秦纮上奏要修造的,连皇帝本人都觉得好,大臣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于是造车的计划就此通过。
本来压抑的朝议氛围,因为谢迁的上奏而变得活泼欢快起来,弘治皇帝也不再阴沉着脸处理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