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七章(1 / 2)

唐朝败家子 尹三问 0 字 2022-01-18

 李世民突然年老色衰的杨妃倍加宠爱,这让满朝文物们心中起了不少揣度。

都做出了母以子贵的推测,认为杨妃突然得宠是因为儿子李恪的缘故,在原来的太子李承乾倒台,魏王李泰失宠之后,皇帝陛下又将目光落在了吴王李恪身上

说的倒也不错,吴王殿下是事实上的长子,且素来有英武之名,很有能耐

皇帝陛下似乎不止一次说过吴王殿下像自己,这可是最为明显的讯号,以前还有太子李承乾这个嫡长子在前面,但是现在一切都不是问题。

本来魏王李泰是很有竞争力的一个对手,但是因为杀子求储的行径已经被满朝文物所不满,民心尽失,皇帝陛下对其也有不满。

虽然暂时皇帝陛下对其没有任何的处置,但是在所有人眼里,李泰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争夺太子之位的争夺。

其他诸皇子虽然年岁渐长,但较之吴王李恪有很大差距,竞争力明显不够。韦贵妃和燕妃,以及小杨妃的儿子都被排除在外。

如果说唯一有竞争的便是晋王李治了,嫡出的身份,加上名声和本事似乎也不错,也有不少的功劳。

算得上和吴王李恪是旗鼓相当,但是这长幼秩序不同,立谁其实很难说。

本来满朝文物和天下臣民都还在猜疑,但现在皇帝陛下似乎传达出了某种讯号,吴王李恪的希望明显大了很多。

以至于很多人开始思索着怎么向吴王府示好,可是吴王殿下仍旧远在宋州,似乎根本联系不上啊

至于长安的晋王李治,平日里似乎也不怎么出入,也不语朝臣们来往。

嘿。这两位皇子还真是特别,根本不给人接触的机会嘛

这要是现在见不上面何谈投资又何谈所谓的从龙之功

见不到李恪和李治,自然有人想办法从外围动心思,最近有很多诰命夫人们入宫前去拜会杨妃。

名义上杨妃娘娘得宠,实际上却与吴王府大有关联。

晋王府这边,进不了芙蓉园。辋川别墅成了很多人的目的地,可惜全都被蔡国夫人拒之门外,淮阳郡公谢逸闭门谢客,连人都找不到。

到最后,实在没办法的时候,竟然有很多人找到了狄家,盖因为狄仁杰是晋王府的伴读,晋王殿下的亲信。

不过事先得了谢逸的嘱咐,狄仁杰概不理会。加之皇帝宠爱杨妃的消息传开。狄仁杰这才松了口气。

李世民这般行径,不免也让人多想。

就连郑丽琬也猜疑道:难不成陛下选的第三个人是吴王

不好说,宠杨妃就意味着肯定选吴王吗谢逸摇头道:如果说直接把杨妃册封为皇后,那是肯定了。但只是多留宿了几个晚上,能说明什么问题

指不定是皇帝陛下厌倦了小女孩,想要老夫老妻快活两晚呢再指不定,陛下是想让杨妃给吴王添个一奶同胞的亲弟弟也未可知。

你呀郑丽琬轻啐一声。

谢逸笑道:这很正常啊,比如我这几日特别喜欢和你这个大肚婆待在一起。

又来了郑丽琬脸一红。到了孕中期,情丝旺盛。倒确实是期盼着丈夫爱宠,所以这两日谢逸都有留宿。

又来刚才我太温柔了吗丽琬啊,我那是顾忌你肚子里的孩子,不过你还要的话,为夫我自然如你所愿。谢逸故意当作听差了,说些荤话。

郑丽琬白了他一眼。埋怨道:我这会和你说正事,待会你出去,不要住在我这里,去找惜君姐。

好好谢逸笑道:说正事我是觉得,皇帝此举恐怕是在安抚人心。表面上看杨妃是最为得宠,但除了杨妃,贵淑贤德四妃最近都很得宠,皇帝这是在安抚他们,自然也就是安抚他们的孩子。

此举是想告诉四妃,告诉天下所有人,尤其是未来的太子,皇帝重视妻儿。将来继位的皇子必须要善待这些嫔妃,以及兄弟手足。

与此同时,也是在安抚四妃背后的家族,试想一下宫中嫔妃哪一个不是家世显赫。皇帝若不安抚好这些世家能行吗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朝野太过混乱,此举无疑是让他们安心,无论将来谁继位,都会保证这些世家安稳如故。

三郎看的很透彻啊郑丽琬赞道:谢学士不出家门,却把朝局看的清清楚楚,难怪那些人争着想要见你,朝中老臣也对你多有忌惮。

别这么夸你丈夫,会骄傲的谢逸笑道:我只是觉得我们的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在寻常时尚或许会任性溺爱一点,但这种原则性的事情断然不会胡来。

四十多岁的人了,宁愿意夜夜风流,宠幸如狼似虎的四妃,这般有勇气的事情自然是有重大目的的。

看你,好好的话怎么又被你说的郑丽琬轻啐一声道:我的年岁也不小了,还比你大了两岁,是不是将来也会嫌弃我

怎么会呢你丈夫我是谁你要是如狼似虎,我才喜欢呢比我大两岁更好啊,到时候我正好年富力强,绝不至让你们像四妃那般寂寞。

谢逸笑了笑,咳嗽两声道:又跑题了啊,我们继续说正事

到底是谁不老跑题郑丽琬毫不客气地白了他一眼,谢逸很无奈,怀孕的老婆最大,乖乖听话便是。

至于顺道宠着杨妃,估摸是确实是为了补偿,或许这些年冷落杨妃有些过了。谢逸道:你知道的,当年长孙皇后在世时可是独宠,杨妃恐怕时刻都被长孙皇后提防着呢

这倒是,杨妃和长孙皇后都是早年秦王府的人,可长孙皇后生下了三男四女,杨妃那边却只有两个儿子。想来这宫闱王府之中郑丽琬摇头道:这等秘闻我们也不好妄自揣度。

是啊,或许皇帝此举更多是试探吧,通过宠杨妃来试探他们母子,试探李恪,同时也是试探李治和满朝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