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世大战连连,阳世自然也没真的安定下来,荆南整体在修养,却派出小股精锐搅乱荆北后方。
党奉围攻江陵日久,可后方粮道不靖补给跟不上,只能分兵清缴作乱楚军。
这样就给城内一口喘息之机,让江陵州兵好好修整了一番, 等八月夏收已过粮食充裕,后勤影响不大时,党奉再度大举进攻。
这时一直昏迷不醒的姬允终于撑不住断气了,由于姬允生前的“善政”,江陵全城镐素,所有士卒披麻戴孝。
刚好党奉积蓄已久的锐气士卒撞上了哀兵, 俗话说哀兵必胜, 纵使党奉不惜损耗, 连攻三天,依然没能拿下江陵。
其实姬允早该死了,但是碍于对孙奇水的承诺,李隆找乌高远请了一张祛病符,然后派先天高手潜入江陵给姬允吊命。
然而天师亲自出手害一个凡人,一张祛病符如何能治好姬允,延续三个月的生命已经可以了。
关键是李隆想不想姬允活,如果姬允活下来,他手下的孙奇水和水师还会不会听他的话,肯定凭空多出一些变数。
所以在陈尧未出手的情况下,姬允只能安然死去,他的死意味着江陵城破之日进入了倒计时。
就算姬允一直昏迷不醒,但只要他活着,他就是定海神针,能稳住全城军民之心。
可要是他不在了, 对于江陵大部分人来说,抵抗又有何意义, 姬允是没有子嗣留存的。
在姬允死去的第一晚,以荆州别驾为核心的一众高官就达成了决议, 秘不发丧。
纸包不住火,关键还是李隆这边的支援,不然城破只是迟早之事。
当时正值夏收,擅动刀兵必将影响荆州收成,所以李隆并没有马上出兵。
他给这些州府高官许诺爵位富贵,可不是要他们帮忙争取时间吗,如何会自己跳下泥潭。
然而到党奉腾出手来时,江陵再也瞒不住了,姬允屋内的恶臭在夏日已经无法遮掩,还有清虚宗的世俗势力传播谣言。
于是荆州别驾等人只能公布消息,造出哀兵之势防守党奉大军的进攻,这时李隆也收到了“最后通牒”。
意思就是我等已经尽力,纵使心向楚国但无力回天,如果城破还请君候将来不要怪罪。
哀兵也就是一股气,过几天悲愤之情就会消逝,加上党奉见强攻伤亡太大,转而攻心。
很快,江陵城就摇摇欲坠, 一度党奉的例行攻城冲上了城墙, 还好姬允生前留下的亲兵拼死挡住, 这才勉强守下。
一次两次还好,亲兵死完又该如何,八月九日,党奉得到清虚宗传来的城内准确情报,于是发动总攻。
攻城开始仅一个时辰,南城城墙便被先登攻下,眼看江陵城就要尽收党奉掌中,这时荆南水师突破江防,到达夏水口的加急军情传到党奉耳中。
党奉不想称呼荆南为楚国,因为这是他早就想好的国号,以至于到现在还没建国。
“江别入沔为夏水。原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
就是说江陵周边有一条重要的河流——内荆河(又名东荆河),河水通长江,称夏水口,它是沔水、汉水、扬水的发源地之一。
这让党奉十分愤怒,明明已经在东荆河做了这么安排,或是堵塞河口,或是安排火船随时拦截。
为什么还是能被荆南的水师快速突破,他很想马上让人把江防主将乱刀砍死,但他现在先要做出一个选择。
是继续攻城全占江陵,然后凭城防守,还是立刻让攻城军队撤出城来,准备迎战后面的敌人。
先攻城需要冒风险,万一后续攻城过程中出现什么阻碍,那他极有可能被荆南军及时赶到薄弱的后方,然后受到两方夹击。
如果撤出攻城大军,列好阵型,以他如今的七万大军来说自然不会畏惧,就算江陵军还有出城的勇气,也没大用。
因为荆南水师就算全部运人,一次也只能运输一万人左右,何况大概率来的人更少。
他在清剿后方荆南军的小股军队时,见识过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不容小觑。
而且那种油滑的战法,导致如今那些潜入的荆南军仍然没有消灭完,躲进了山中不出来。
党奉想不通,为什么这些人躲入山中还能存活,不怕野鬼吗?
后来他身边的清虚宗道士解释是城隍神作祟,党奉马上就下令全境禁止供奉城隍,只要是城隍信徒一律下狱。
还好他经过夏收,不怕粮道被骚扰一次两次,不然他想再来打江陵都难。
党奉哪里知道游击战术,又哪里知道十六字真言。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他重视荆南军,可他七万对一万,只要不给出半渡而击这种大破绽,无论如何也没有战败之理。
事实也是如此,李隆的先锋只有三千人,还有两百骑兵,为的就是牵制党奉。
党奉世家出身,不喜行险,夏水口离江陵城三十里,攻城时间有些赶。
纵使清虚宗道士向他保证荆南军没那么快,可党奉更愿意听从谋士们的判断,于是他放弃了一举拿下江陵城,
在江陵守军错愕的目送下,党奉大军列队缓缓逼近夏水口,他要以绝对优势横推过去。
他想是,如果上岸敌军败退,荆南水师就要留下接应,这样他就有机会衔尾追杀,甚至有可能俘获荆南水师的战船。
夏水口毕竟不是长江渡口,面积有限,水师战船的腾挪转圜不灵便。
然而等党奉大军一路南推过去时,不仅看不到一艘战船,连上岸敌军都找不到。
后来还是斥候回报,有一支三千人左右的军队,在他左侧十里之地游荡。
为了探查这个情报,党奉的斥候足足损失十多个,就是因为两百骑兵的存在。
党奉怒急,想围杀这支荆南军,可没想到他们有骑兵能提前洞察,每每都能从大军缺口中冲出去。
半天后,大军修整,党奉中军大营军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