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英雄泪(1 / 2)

 第七十四章英雄泪

且说胡轸惊愕万分匆匆赶回大营,面见充满疑惑、愤然的董卓虽胆寒却仍是支支吾吾,遥指东南方急道三崤一带有重兵埋伏

董卓处时不信,欲召李儒问计,却得传令言其卧于帐内似有病态,无法出帐,卓深恨之,乃问计于李肃。

李肃皱眉思量,回忆近月来沿途粮车屡有被侵扰、劫掠一事当即谏言董卓引兵速撤,伏兵一事恐怕不假,另可弃百姓于不顾,拖延贼寇逼近。

思前想后,董卓亦是觉得此事或许有诈,当即喝令弃百姓与重伤患于三崤下不顾,急领吕布、徐荣、胡轸等将领引残兵向长安连夜启程。

从三崤上俯望大道上匆忙奔离的董卓大军,贾诩亦是大感不解,此雕虫小技虽可唬住胡轸,可董卓何故会如此不智?若是心忧有诈,何不遣一路骑兵前来探寻?或是结阵连夜守备?多有蹊跷,纵然聪慧如贾诩亦不知赵云等人前番骚扰补给线一事跟董卓带来了多么大的惊惧。

赵云、夏侯渊二将正在养伤调戏,其余士卒亦是齐声拜谢后沉沉睡去,留下三十余人彻夜不眠以防不备。贾诩颇感赞许的点点头,此军主将皆伤亦可整备有序,当为精兵。

此间战事暂时已了,也无任何兵力可前往追逐狂奔的董卓,贾诩颇感无奈的摇摇头,国贼虽可诛、奈何时不与人。赵云麾下骑兵突现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希望与兵力,然而这支军队因夏侯渊的贸然轻进而导致死伤近七成,实为不智

算了下时辰,估摸着董卓大军应该跑出十里外后,贾诩令华雄引三百流民下山安抚尚存的数十万百姓,自己则是绞尽脑汁思索着如何才能觅得粮食来养活这支庞大的队伍。

苦思一夜未觅得任何对策,待到天明之时,遥望见地平线上忽而冒出一波士兵约莫三千余人,贾诩忽而松了口气,轻笑道:“总算是来了,呵呵,若是不来,岂不是枉费了贾某一片苦心?”

半个时辰后,赵云从盘坐中醒来,胸腹间虽气血仍是紊乱不堪但却也多少恢复了些许,至少走路已不用旁人搀扶。望了眼仍在沉睡中的夏侯渊,赵云摇头苦笑,正欲起身却见贾诩面露微笑向自己点头示好。

昨夜兵败之时,赵云虽有晕厥之态,但仍属神志清醒,记得有那么一支奇兵忽而出现才吓退了身后的追兵,如今见此地就只有这一文士,虽稍有疑虑,但仍起身勉强施了一礼,恭敬问道:“在下常山赵子龙暂属陈留太守曹大人麾下,不知昨夜可是这位先生出手相援?”

此人武艺非凡却又为人恭敬不傲当胜吕布一筹。贾诩暗暗赞叹一番,虚扶一把,笑道:“举手之劳何足挂齿?董贼祸乱天下,人人得而诛之,此乃份内之事也,倒是赵将军这一身武艺胆略足以令诩拜服在下武威人,贾诩,字文和,亦曾吏于董贼帐下,奈何其残暴不堪故叛离也,吾同乡挚友华雄,华子武亦是如此。不知将军言中提及之曹将军,可是曹孟德?”

“多谢先生出手相助,云感激不尽”赵云抱拳弯腰再行一礼,复点头答道:“诚如先生所言正是曹孟德,曹将军。”

曹将军,这一称呼似乎有点儿……也是,自古贤良多傲骨,如斯勇武又兼有儒将风范的将才岂会轻易屈居人下?罢了,前番想沿途袭扰董贼替曹孟德拖延时间获其招纳之事已若水中月、镜中花,触之不及,眼下点拨一番这赵云,替曹操拦下这员骁将之心倒也算是良策。

贾诩作感慨状忽而长叹一声,道:“贾某历经官场十数载,河北袁绍、豫州袁术、江东孙坚等等名震天下之英杰皆是遇过,然可叹与你家曹将军每每失之交臂,实为可惜呐”

赵云颇感无力的摇摇头,袁绍不纳寒门,只纳士人世家为其幕僚,单这一点就足以令人心寒。再加之其此番迟迟不肯进军、空耗粮草、整日置酒高歌一事,更是彻底令赵云对他失望至极,苦笑当初为何会千里迢迢欲奔其麾下。

“诩虽书生,手不能缚鸡,足不可断木,但亦愿择一明主而辅之。久居于洛阳一带,曹大人宅心仁厚、治下安康一事诩倒也屡屡有闻,虽神往而不可交也。赵将军乃是曹大人麾下,不知可否如实告知,其往日为人处事,究竟如何?可曾如传闻中那般心系百姓,欲扶大汉而重振生威?”

赵云闻言一怔,贾诩说的坦诚,他若是欺瞒到反而成了小人,但转念一想,又有何事可欺瞒?陈留那七日曹操每日于城内设粥铺救济百姓,白昼练兵事于校场,夜间勤内政于案几,终日忙于社稷、筹备讨伐董卓。此后,每每遇战更是请命先锋,虽袁绍不从,令孙坚讨伐。然他依然屡派曹纯遣粮草、兵械助之。虎牢一役过后,见众诸侯无心伐贼,曹操更是以一方之力奔走阳城寻孙坚助之,方才于嵩山下大败董贼。其后洛阳失火,更是他和孙坚第一时间引兵救援,甚至待火势扑灭后,立即发兵追讨董贼。这一连串的事件通过书信、传令,赵云知道的再清楚不过,却因为曹操有个宦官后裔的名声,而将这一切忘在了脑后,从未挂念过他的好,只是一心想着尽快诛杀董贼,还百姓一片清平。云自诩看事透彻,却不想会侧重于声明二字……悔不该也

见赵云面露沉思,贾诩很是满意的点点头,忠义之人若是察觉自己于待人处事上失了节,那换来的理当是加倍报答。从赵云领兵向东方撤离至‘埋伏点’时他身前亲卫欲弃马步行,将马让与他,却被他一把按住这个小小的举动上,贾诩就认定了赵云乃是一忠义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