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洛阳兵变(1 / 2)

 汉中平五年十一月何进命袁绍问计于太傅,太傅以反间计答之,绍念往日之风光,不从。高祖曰:本初之背景,数倍于某,然非果决之辈,终得后败。

————《三国志·魏书·太傅传》

中平五年十二月,刺史王芬、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等见天象不利于宦者,准备尽诛宦官,废掉汉灵帝,改立汉宗室合肥侯为帝。于是,王芬等边结豪杰,预作准备,曾连结曹操,曹操认为时机未到,不可轻动。回信拒绝。不久,灵帝欲北巡间旧宅,王芬等准备乘机难,乃止书诡称黑山军攻劫郡县,求起兵进讨。这时,太史认为天时不利,“不宜北行”。灵帝遂止,并敕王芬罢兵,随之又征王芬入朝。王芬惧事败露,自杀身死。

中平六年三月,灵帝死,皇子刘辩即位,是为少帝。少帝时年十四,其生母何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何太后以其兄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参录尚书事,执掌朝政,形成外戚何氏专权之局。

“袁本初……若非是你犹豫不决,不从此计,他日孟德恐非汝之对手。”

接到何进传令送来的邀请函,陈清好笑的把玩了起来,一点点的将这信封撕碎,又将之付诸一炬,起身吹熄了烛台,钻入被子中,低叹道:“恐怕再过数日,就是那何进屠夫身死之时!”

次日,何进召集京中各路名士、官僚商讨剿灭宦官之事,屡次问计于陈清,陈清缄口不言,或以‘才谋甚浅、未有良策’为托辞,袁术复冷嘲一番,言其无心为国,贪恋家中美色,清默然微笑,不做辩驳。宴席间,袁术幕僚谏言何进多结交外镇军阀,翘京师,待大军来时共诛宦竖,袁绍亦是力赞此计。陈琳、曹操等人谏阻无功,何进听信袁绍、袁术之言,急招前将军西凉董卓等人入京。

公元189年八月初长乐宫前

何进虽为屠夫,然面向不错,颇具仪容。但见他手握腰间宝剑,身后一字排开袁绍、袁术、曹操、陈清四人,转身好爽一笑道:“诸位,且在此静候进之佳音。待到太后应允之时,便是那宦官、阉人之死期!”

“静候大将军佳音!”四人齐声拜贺。

望着何进大步朝长乐宫走入的身影,陈清忍不住于心底一叹,朝身旁的曹操打了个眼色,示意借一步说话。曹操会意,以腹痛为由嘱托陈清扶之,朝太医院方向走去。见离袁绍等人渐远,问道:“道明神色匆忙,不知有何要事?”

陈清乘隙回头望了眼,见二袁未有多疑,尚在言笑,摇头长叹道:“今日乃何进之时期也!孟德与我前去整兵,董卓大军不日便至,若是让他入京,洛阳必毁于一旦!”

曹操大感惊异,陈清今日之言句句匪夷所思,让他摸不着头脑。何进虽然与宦官反目久矣,然太后乃是他亲妹妹,岂会有变?外将入京虽险,应陈清之言‘请神容易送神难’,然而祸乱洛阳倒不至于,至少董卓久居西凉,口碑不错,更兼累累战功,应当不是那乱国之贼。一阵腹诽过后,见陈清面容焦急,不像是胡闹,忍不住催问道:“道明所虑究竟何事?不妨直言。操定然信之!”

见曹操神色狐疑,陈清只得无奈解释道:“何太后与大将军虽为血脉,然却同父异母,孟德岂不见袁绍、袁术二人乎?另外,太后久居深宫内院与张让等一干宦官交好,才有今日之地位,又岂会应允何进杀其等?再言之,何进单枪匹马步入深宫,若我是张让,必设伏兵于殿内,将其杀之!恐怕太后亦是会忧子嗣、个人之安,弃何进于不顾!吾等如今所需做的,便是尽快集结兵力肃清张让等贼,另掌握朝政,借天子之令,迫使董卓等诸多外将回归驻地!”

曹操初闻之时大怔,但立刻恍然大悟状。陈清言中之事,皆有例可寻,多番考量之后,立马一把抓住陈清飞也似的奔向宫外,低喝道:“此事关重大,道明为何不提前告知?”

提前告知?若是何进不死,宦官不亡,这汉室又如何才可轻易掌控?吾所思者,民也!唯有将这班朝中党派肃清,再以强兵震之,方可彻底将朝政握于掌中!也只有这番行事,方可先袁绍、袁术一步,统领禁宫,拔出异己!

居于济南的四年时光以及在洛阳的两年磨练,陈清已非当日那个一切仁慈、行善的老好人了,想通了一切利弊后,更是坚信了自己百姓为重的一贯理念。为了尽快将汉室朝政推翻,辅佐曹操上位,甚至不惜见死不救,让历史继续顺应着展,令皇宫血流成河……

“清亦是方才想通,悔矣!”陈清故作感慨的叹了口气,然而心头却在滴着血。若是能不费一兵一卒,不死任何一人的平定天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又何必如此?何进与他无冤无仇,甚至还对他礼遇有佳,如此做法也实属无奈之举。

情急之下,曹操也来不及细细回味此间之事,疾步奔至军营,与陈清二人各点起本部一千二百人,心急火燎的朝皇宫赶去,惹得百姓一阵惶恐不安。然而,令曹操疑惑的是,自己与陈清统领的这两千四百余将士,竟是早已全副武装,手执铁枪而立,潘凤与邓澈两员统领,更是早已磨刀霍霍欲要一展身手。

此事绝非如此简单,道明……为何不明言于我!曹操心中暗暗叫苦,却也没闲工夫思考这些,脑海中飞推论的是宫中情势。一来一回至少一炷香的功夫,待到那时恐怕何进早已人头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