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恶魔到来(2 / 2)

更何况现在是战争时期,无论在法国、德国或是英国他们的报纸都不会发布任何负面地、有损士气的新闻,所以只能通过调查部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对于调查部这样的情报机构而言,搜集、分析各类情报才是他的重中之重。

“主任,俄罗斯护以及皇家近卫军已经打到了叶卡捷琳堡!安娜斯塔西娅女摄政不顾我们的劝阻到已经上了前往叶卡捷琳堡的火车!”

犹豫了数秒钟之后,石磊开口说道。

“什么……我告诉过你们的,只准她呆在鄂木斯克!不准她再朝西……我知道了……”

司马被这个消息给惊呆了。随即而来的是前所未有地愤怒。正要发火的司马话到了嘴边还是收了回来,毕竟他们是无法强行阻止安娜西去,司马并没有给他们这个权力。

司马知道叶卡捷琳堡对于安娜意味着什么,打过了叶卡捷琳堡,就等于翻越了乌拉尔山进入了欧俄,那里才是真正的俄罗斯,回到那里是安娜一直以来的梦想,她是不是怎么可能按自己说的那样,老老实实的呆在鄂木斯克。

“你这是在冒险!”

司马有些愤愤的心道。心中有些恼怒她的固执。按照和她达成的协定和还有西北地计划。一但她地部队过了叶卡捷琳堡,西北军就不会再为她提供后方的保护。到那时。她地部队还能再支撑下去吗?

想到这里,司马的心思不禁飞到了数千里外的西伯利亚的那个女人的身上,当然还有她肚子里自己的孩子。无论是作为父亲或是为了西北的利益,司马都不可能无礼她的安危。

清道光二十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打破了。中国的广阔市场渐次被迫向外国列强敞开,而上海港是最早开放的五口之一。在上海开港后短短十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心便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上海港从此开始了其作为中国第一大港的历史。

作为现在中国五大实业区的上海,这里的港口远比历史上更为繁忙,每天都有大量地远洋船泊进出上海的各个码头,每天进出上海港的各国外贸船只的吨位高达二十余万吨,由此可以佐证出目前以上海为核心的苏沪实业区的实业繁荣程度。

共和七年四月十六日,黄埔江上地朝雾还未散去,美国商船“巴拿马”号便在驳船的引导下。靠上了光绪三十四年建成万吨级的蓝烟囱码头,这艘从美国驶来的货船上运载着美国生产的工业机械和诸如特立尼达岛湖沥青、巴西的橡胶等等诸多原料。

随着国内实业的发展,中国已经不再像过去一般仅只是纯粹的原料出口国,同样需要大量进口各种原料以满足国内建设和工业的需要。从共和六年地下半年起,通过海关的统计证实中国的工业原料进口接近了工业成品进口,甚至于一些外国人将这视为中国正在向工业国转变地一个有力的佐证。尽管另一方面中国同样大量出口工业原料。

在万吨级的“巴拿马号”货船进港之后,码头上的工人们像往日一样带着抓钩,经跳板上船在起吊机械的帮助下卸下船上的各种货物,这艘货船里的机械和工业原料都是目前国内的工厂急需的。

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此时地“巴拿马号”货船上,早已经笼罩在一团阴云之中,船上的船员们正在被感冒困扰着,等货船到达上海的时候,船上已经有十几名船员先后病倒。只不过在船长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大病,因为在海上的航行之中,已经先后有大半船员病倒。不过大部分船员都已经恢复了健康,只剩下十几名船员仍然发着烧、并不时的发出剧烈的咳嗽。

“咳、咳、咳……”

从船舱里走上来的克罗兰站在船舷边不停的发出剧烈的咳嗽,剧烈地咳嗽让克罗兰感觉自己的肋骨几乎都断裂,肺叶也随着咳嗽发出阵阵的剧痛,克罗兰怀疑自己得了肺炎。

此时的克罗兰早已经没有心思再像过去一样,在船靠港之后就立即乘上黄包车,到租界里的妓院或酒吧里逍遥,以调解长时间的海上航行带来的枯燥和乏味的神经。现在的克罗兰只想立即到医院里好好检查一下自己地身体,然后在医院里接受治疗。

“咳、咳、……”

扶着般舷地跳板走下来的克罗兰。不会知道自己咳嗽出地飞沫会飞到那里,偶尔吐出的带着血丝的浓痰,也只是随意的吐在跳板上或码头上。这个时代的欧美的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像后世那般拥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后世的大多数人们并不知道,1918大流感对于欧美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他们的卫生习惯,正是因为流感的流行造成在街上吐痰会遭逮捕,才改变了大多数欧美白人的卫生习惯,在人们还习惯于随地吐痰的情况下。不经过一个重罚严打的痛苦过程,就很难达到“不禁而止”的境界。

但是此时显然他们并不知道这点,克罗兰也不知道自己的咳嗽和打喷嚏,会使痰液飞沫四溅而这些从克罗兰飞沫是传播疫病的最好途径。

出了码头,克罗兰便拦了一辆人力三轮,这种现在中国的各个城市最流行的人力交通工具,比起过去的黄包车更快、也更为便捷,和车夫比划了数分钟后,三轮车夫便骑着三轮车带着克罗兰朝最近的医院驶去。一路上在经过街道的时候,克罗兰仍然不断的咳嗽着。并不时的打着喷嚏。痰液飞沫随着三轮车朝四周飞溅着,十几分钟后。克罗兰来到了位于爱文义路的由美国圣公会创办的宏仁医院,随便走进了这所教会建立的慈善医院。

几十分钟之后,宏仁医院的一名实习医生急匆匆的离开了医院,直奔向最近的电报局。一到电报局就立即向西北卫生署发出了一封加急电报。而正在医院的接受了诊疗的克罗兰并不知道自己即将被载入共和中国的传染病史,他是中国医院接诊的第一例“重流感”患者。

千百年来,各种各样的传染病、瘟疫一直在中国这片土地了滋生着。在城镇和乡村,环境卫生不良,饮水卫生更不容乐观,这一切同样为疾病提供了生存条件。斑疹伤寒、天花、白喉和猩红热◇疫等等传染病更是在不同地方不时形成暴发。

早在一年之前,出于防治国内的传染病的原因。西北卫生署通过不断的协调交涉以及在国内的各次官方或民间的医务会议的上呼吁。在西北卫生署资助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基础上,换取了和国内大多数中外医院之间建立了传染病病情通报体系,这或许是这个时代最早的传染病通报体系。

而这个体系终端就是西北卫生署疫病防控中心,这个因河套地区鼠疫的流行,当时为了防治鼠疫,由司马参照后世的经验建立起来的疫情防控机构,在那次肺鼠疫爆发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作用甚至于不亚于直接参加防控的军队。

现在卫生署疫病防控中心的已经和全国各市县的大多数医院建立了联系,以在第一时间取得第一手各地传染病情资料,同时通过西北的慈善机构为疫区募款,灿情况派出医疗队前往疫区工作。

在西北电报局接到发往西北卫生署疫病防控中心的加急电报后,立即派出专递邮递员把电报火速送往疫病防控中心。根据边防公署的指示,疫病防控中心和公署、军队等重要机构一样享有加急电报的优先专递权。

几分钟之后,骑着摩托车的专递邮递员便把电报送到了疾控中心,而。

当办公桌上红色的电话指示灯亮起的时候,司马随手接过电话,从电话的话筒中传来了司马最不愿意听到消息,“西班牙流感”来到中国了。

“主任,上海租界宏仁医院发来了疫情电报,一名美国水手怀疑感染了“西班牙流感”,在他所在的“巴拿马号”货船上仍然有十三名或者更多“西班牙流感”的感染者。”

话筒里作为卫生署署长的王平的声音显得很平淡,显然此时无论任何人都无法意识到“西班牙流感”的威胁,除了司马以外,这个时代的人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流感可以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即便是后世也是难以想象的。

“我知道了,现在卫生署立即参照传染病应急预案在西北执行,对外来移民实施全面隔离观察,在西北全面强制推广第二次爱国卫生运动。”

没做一丝犹豫司马说出早已做出的决定,一定要不匣切减少这次流感对西北的造成的任何损失,现在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改变西北各地的卫生习惯,这些地区或许不能像西北市和其它新建工业城市一样,但是至少要改变一些基本条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