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郑智的恶毒(1 / 2)

 临近清池城,清池城外已经变了模样。

靠近西边运河的这一边,盖满了新建的房子,大多是简易的房屋,却是也有人真的就城外大道两旁起了院子,各类商铺应有尽有。

靠近东南方向便是连绵不绝的军营大帐,帐内走动的皆是整齐划一的铁甲队列,军营之外也有许多简易的房屋,做着各种生意的小商户,五万具有不错消费水平的军汉,实在是不小的生意。

巨大的资金全部在一个县城处花费出去,给这个县城带来的变化是不可想象的,从清池花出去巨额的资金,全国各地的各类原材料全部往清池集中,人流物流给清池城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便是街边摆摊卖茶水的,收入也是能翻上好几倍。

大量的农田被盖成的房屋,佃户失去了耕种的土地,却是大多有了更好的营生,即便是再小的生意,也能赚得彭满钵满,挑着担子卖烧饼,一天也能卖出去无数。码头之上更有无数的帮工,即便做的都是苦力活,却是活计太多,多到忙不过来,多到工价都水涨船高。

这就是所谓的投资效应,即便郑智并没有真正进行多少实业生产的投资操作,大多只是花钱买东西,但是经济的扩散效应也显现出来了。

人人都说郑相公好,却是也不知郑相公到底好在哪里,只知道郑相公来了之后,赚钱变得容易了起来,养家糊口也变得简单起来。百姓的心思兴许就是这么简单,民心也是这么简单。

听闻郑相公领兵在西北打败了西夏人,还把西夏国给灭了,整个沧州都沸腾了一般,似乎这份荣耀不止属于郑相公一人,而是属于整个沧州,属于所有的沧州百姓。

郑相公从东京受了皇帝的封赏回来了,大队的人马从风雪中回到了沧州,回到了清池,清池城又一次沸腾起来,万人空巷出城来看灭了西夏的民族英雄,万人空巷来看这支英雄部队。

天气还是那么的寒冷,但是气氛已经热烈到最高的温度。

城门口处人山人海,便是徐氏带着一家老小也到了城头之上。

却是所有人都未想到,郑相公竟然没有入城,而是直接往军营去了。

城头还有李纲、裴宣朱武等人,见得大队人马直接转向往军营而去,连忙下城打马也往军营处去。

军营内此时号角连营,五万大军铁甲熠熠,郑智看着面前这些有条不紊集结而来的铁甲军汉,速度也是极快,看得郑智连连点头。

练兵之法其实很简单,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理论。其实只需要有素质良好的基层教官,足够的钱粮,以及这些基层教官给士兵的一份精气神。

显然这三个条件郑智都是可以满足的,基层军官对于一支部队实在太过重要,不论是训练还是真正打仗,军事素养极高的基层军官决定了一支队伍的战斗力。

西军这些军汉就是这支不会的种子,郑智也一支在致力于不断提高这些基层军官的军事素养。

将台之下还有一队人马,便是米氏。米真务就在台下,此时的米真务显得心不在焉,也显得没有什么精气神。

郑智特意多打量了一番米真务,党项人的处置问题显然是现在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马匹也在从西北往沧州运送的途中,要说骑兵,郑智可以瞬间组建起五六万,但是这五六万党项人的控制才是主要的,现在的郑智哪里敢给这些党项人五六万匹马,五六柄兵器。

一支军队的训练情况,其实不需要多作考核,郑智站在将台上,看着这些军汉们集结速度,列队奔跑的整齐,方阵的精气神。便已经足够给出一个平叛标准了。

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与血性,战阵才是训练场。鲜血与死亡才是成长的动力。但是在此之前,这些军汉们还需要一次贴近战阵的校阅,就如当年童贯在西北校阅一样。

一个一个的军将上前禀报,四处都是口号的呼喊。

郑智就这么站在将台之上一动不动,头上的铁盔取下来放在了身旁牛大的手中。

台下的五万大军已经集结完毕,军将们也上前禀报完毕。

所有人站着一动不动,郑智也站着一动不动。

郑智并非要发表什么振奋人心的演讲,没有扩音设备,郑智再大声的话语也传不到每个人的耳朵。

郑智就算这么站着,站在这五万人面前,似乎在向场下这五万士卒表达一个事情。

台下五万士卒似乎也感受到了郑智无言的表达,台上那个站着一动不动的威武军汉,那个站在所有人前面的威武军汉,就是郑相公,就是所有人每天都能从队头都头口中听到的郑相公,就是平常同袍之间议论的那个郑相公,就是那个一战灭了西夏国的郑相公。

就是在场所有人的大帅郑相公!

就是在场所有人的上司郑相公!

就是在场所有人需要毫不犹豫听从他的命令的郑相公!

就是让在场所有人能每个月领到丰厚粮饷的郑相公!

聚兵完成,身后的鼓声一停!

空气中忽然发出一声巨响:“拜见郑相公!”

随着巨响而出的,还有铁甲击打的声音,还有单膝跪地的声音。

郑智微微抬了抬手!

又是整齐划一的铁甲声音,所有人全部站了起来。

郑相公依旧一言不发。

不知过了多久,郑智忽然转头伸手。牛大连忙递上了郑智之前取下来的铁盔。

郑智接过铁盔,慢慢戴到头上,铁盔冰冷刺骨的感觉直接传到耳朵与脖颈之上。

郑智终于开口说话了:“按照顺序,从东往西,一个营一个营齐步通过将台!”

台下上百令兵连忙翻身上马,把命令传达到每一个营指挥使的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