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了近一个时辰,这些人就基本掌握了要求。毕竟他们是正经当过兵的,大明的武备再松弛,也不可能松弛到京营里的武官都是傻子。</p>
弄完这些以后,崇祯就让他们组织学员回去练习,同时根据现在步兵队列的这些东西总结出骑兵队列的队列训练内容。这才刚刚开始,先通过这些训练,让学员们基本熟悉军营节奏。从明天开始,崇祯不会再教基本的队列了,只会考核他们完成的情况。</p>
往后的日子、他会每天下午抽出一两个时辰给学员们讲课。讲课的内容目前基本的思路是战略思维训练、军营管理训练、基本战术训练。后世的自己又没上过军校,根本不知道正经的军校教些什么,不过他倒是知道现在的大明军官缺什么。</p>
战略思维是大明军将们最缺的东西,自大明军队正规化以后,军官就没这方面的要求。在大明,真正的军职顶格是总兵,再往上就没有了!带兵打仗的人,只有大总兵和小总兵之分,大总兵名义上领导的军士会比小总兵多,可实际上能直接调动的军队和小总兵差不多。</p>
总兵直接指挥的兵马有多少?小的一千来号人,大的三五千人,只有极少数情况下,他们的直属部队才会过五千,整个大明历史上也只有少数几个总兵能指挥过五千的士兵,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不世出的名将,比如戚继光、麻贵等。</p>
在正常情况下所谓的总兵就是团长,团级建制是明军常设作战单位的最高建制,也是所有大战中投入战场的基本序列。一场大战,有多少个总兵参战,就能大概算出投入的兵力有多少。皇帝和朝廷对武将的上限要求,也就只到团长这个级别。武将的指挥能力、素质要求也是以这个为基本上限的。</p>
这么做自然是为了防止武将成为军阀,没有那个团长一跃而成为军阀的!但是有旅长、师长摇身一变成为顶级军阀的例子,比如后世的某位反水名将。</p>
团长和旅长之间,差什么?差的就是战略思维!当你手下有五千以上兵马的时候,打仗就不纯粹是战场上的事了,而是必然要涉及到军、政、民、大势、全局,你只看自己手下的这点兵马,是远远不够用的。不考虑五千人现在吃什么、以后吃什么、和友军的关系、队友的位置、这场仗打的后果、赢了下一步要去哪里打,败了怎么退,哪里合适长期驻扎、那里根本无法驻扎大军、那里适合快速行军、那里行军缓慢、那里的民风好、那里的民风差,那里能守、那里能攻这么多战略因素,你根本就带不好兵。团长就不一样了,两三千人无论是打还是跑,都很方便,不用考虑太多,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只要是个大点的镇子就能把手下人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只不过是能吃多长时间的事而已。</p>
所以真正的合格将领都是能上马管兵下马管民的人,战略素养根本上来说是全局思考问题的素质。明军的将领,上边不要你有这样的能力,能打能跑不就行了?懂那么多干什么?你想当李成梁啊?</p>
比如现在的左良玉,就是典型的带的兵多,但素质不够的代表。说是手下有几万人,考虑问题的时候,却只考虑打和跑两件事,最多就多考虑一下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的问题。你看后来他带兵从武昌东进,你都不知道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干,稍微有点全局思考问题的能力,都不会干出这么无厘头的蠢事,哪怕你往湖南跑也行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