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名臣赵顺孙(2 / 2)

“爱卿,这一个月皇宫的安全需要多加留意。”</p>

“官家放心,只要臣有一口气在,定会护得宫中周全的。”</p>

书桌上的奏折一点点在减少,我回来后立即到御书房批示奏折,这一去需要一月之久,奏折可等不及,不然御史大人们又要上本参朕了。</p>

“官家,明日就要起程,还是早些歇息,这些奏折交给政务院和太后来处理吧。”</p>

“玖儿,没关系,剩下不多了,今日能做完之事朕是不会拖到明天的。”</p>

“官家之勤勉,实为我朝之楷模啊。”全玖也不再劝阻,伸出双手,帮我揉起肩膀来。</p>

“还有最后一份了。”我一边看着,一边享受着全玖的按摩。</p>

最后一份奏折是新任崇政殿讲学赵顺孙所启。</p>

赵顺孙,南宋淳祐十年(1250)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正是何基,赵顺孙曾任太平、临安等州府学教授,婺州通判,后因母丧解任,现任朝廷秘书郎。何基在担任临安大学校长后,便辞去讲学一职,并推举赵顺孙继任。</p>

这是赵顺孙以崇政殿讲学的身份所上奏的第一份奏折,其大意如下:</p>

皇帝临朝一是需要勤政、节俭、体民、善用君子、广开言路。今我朝偏安一隅,疆土日蹙,西土堕甑,嘉渝日急,孤城之外,四顾苍茫,春无以耕,秋无以获,所入有限,所出无穷,天不能雨、鬼不能输,邦计枵单,莫过於此。二是需要与权臣,皇亲国戚进行不屈不挠的争斗。</p>

正所谓“弭变於未形者,其国安;遇变而知惧者,其国存;玩变而弗戒者,其国危且亡。”</p>

在用人上,自古明君“远小人,近君子” ,“亲君子昌正气”。</p>

为臣者一方面当极力向皇帝推荐贤良,另一面又极力劝阻皇帝对于皇亲国戚不可滥封滥赏,“特恩不当数出”。官爵是国家的大柄,是用来“砺世磨钝,使天下人赴忠义、立事功,殉节捐躯而不自悔”。古代的圣明帝王对于官爵“至重至谨,至靳至啬,不肯视为虚名而轻用”。现时的朝政弊端甚多,有特除、特转、特补、特赠,“特之一字何其多也”。为君者,长此以往,“不过数十年,人人皆尊官大爵”,那些捍卫边疆、守卫社稷的将士即使受到奖赏,也一定会说:“彼得之如此其易,则我得之亦不足贵矣。”</p>

现今,我朝内忧外患,当先安内再复攘外。自陛下登基,刻意变革,朝中渐成新兴气象,然我朝积怨已深,陛下当循序渐进,逐一行之,切不可操之过急,以重蹈“端平入洛”之覆辙。</p>

陛下当道,众贤拱卫,我朝中兴,指日可待。内忧移除,广积钱粮,重振军威,外患则不足为虑。</p>

这份奏折无需批复,乃是大臣之谏言,是以全玖也并没有附上建议。</p>

赵顺孙,我默默地念着这个名字,想了想,然后拿起硬笔在其奏折上写到,升赵顺孙为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讲学,暂领正四品衔,着吏部立刻办理。</p>

历史上的赵顺孙也算是个名臣,只是后世的宣传大都集中在宋末三杰上了,所以知道的人才会很少。其实,宋末依旧是人才济济,只不过因为皇帝的无能,才使得大批人才无用武之地。</p>

“玖儿,明日将此交小七,让其转交政务院文天祥,照此办理。”</p>

“是,官家,奏折终于批示完了。”</p>

“是啊,玖儿,这也多亏了你这个助理。”</p>

“玖儿能为官家分担事务,高兴呢,只是玖儿愚笨,只怕帮不了官家多少。”</p>

自全玖作为我的私人助理以来,每日的奏折都分类整理,并附上建议,有些简单的奏折,我稍一过目,便盖上大印,自是轻松了不少。</p>

“玖儿,朕已批完,现在就去睡吧。”</p>

“是,官家,睡觉。”(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