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无奈(2 / 2)

只是,这个时候,又到医院出问题了。因为父亲的病不断的恶化,似乎是不愿意承当责任(此前一个死者家属曾经因为医疗纠纷而打砸过这家医院),医院的部门之间不断的相互推诿对父亲的治疗(主要是外科部与内科部在相互推诿,而父亲也在两个部分连续的转换过程中,病情开始加速恶化。明显的情况是,明明父亲此前并没有发烧,但转一次部门回来后,竟然开始因为感染病毒而发烧了),继而不断地建议我们转院治疗,甚至建议我们出院。无奈下,我们只得联系其他的医院,但震惊的是,连续几家医院都不愿意接收(现实中,很多医院都不愿意接收病危病人的。这样的情况我已经遇到过数次了)。</p>

最后,在医院的“建议”以及父亲自己的强烈要求下,父亲还是出院暂时接回家了。在我还在不断联系医院的第三个晚上的深夜,他去了。</p>

你很难想象一个在此前还活生生地人在你面前的人,突然就全身苍白地在你面前离去的感受。虽然父亲这一辈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对,但无论如何说,他都是跟你有血脉之连的人阿。</p>

父亲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这一生由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便是年老了,也不知悔改),导致了自己几乎陷入了“妻离子散”的境地,甚至在人生的最后,由于不接受子女的劝告,孤意一行,从而因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而中风。幸运的是,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的妻子儿女还是回来照顾他了。只是不知道的是,在他人生最后的弥留时刻,是否认识到,人生中,始终是那些有着血脉之连的人才会真正关心的,即便有的时候这些人给出的并非是他愿意听到的意见。</p>

父亲的一生,是自私的,没有完全尽到一个丈夫以及父亲的责任。当然,你很难去判断这到底是对是错。毕竟在他看来,能够确保自己的妻子子女能够吃饱就已经足够了,至于子女读书什么的,简直是多余的,还不如子女早点辍学出来打工养家糊口。而人生就只有那么匆匆数十年时间,还不如将更多资源来让自己尽量过好。</p>

也正是这样的思想,于是在有地耕作的时候,他只打算种上一些能够吃饱的粮食就算了,至于人家打算通过耕作来赚取从而提高全家生活的做法,他没有怎么去在意。所以他耕作的田地不多,也投入不多的精力进去。后来看到妻子不认同他的观念,他干脆将更多的担子甩手给自己的妻子了。</p>

后来城镇化发展,田地不多了,家家户户乘机寻找新的办法来赚钱养家。而他也在亲戚的帮助下出去打工了。只是他依然没有什么改变,工资基本花费在了他自身的吃喝上了,只是不定期地给家里买上一袋米一个菜或者一次水果(当然,前提是他自己是买回来自己吃的,顺便也给妻子儿女带上一顿吃的),更多的工资,则是用在了他的早茶、快餐上面了。至于他的妻子,则是在见识到外界的变化后,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于是她不但拒绝了子女的辍学要求,还自己去打工,省吃俭用不断借钱来支持子女读书。</p>

父亲已经去了,所以已经不必再说是否对错了。毕竟,这只是人生百态中一种生活态度罢了。而这种态度,跟传统的中国父亲那一切为了妻子孩子的生活态度有点不一样罢了。</p>

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社会这数十年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从农村出生的孩子,我亲眼看着村子从一个村子发展为一个城镇,然后自己又最终走入城市工作生活。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对于所有身在其中的人们而言,既是机遇又是压力。伴随着身边周围事物的发展,对人们的思维以及所作所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p>

可以说,父亲也是曾经努力过的(他也想自己家里妻子儿女的生活也像身边大部分的人一样),只是在他那种自小形成的思想作用下,以及在现实的这种冲击下,他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努力,他选择了躲避,他希望凭借眼前的资源好好去享受,不愿意将眼前的资源去拼搏更长远的资源。于是,在这种享受思想的作用下,在没有能力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妻子儿女的情况下,他选择先更好地照顾自己,甚至是干脆不去照顾自己的妻子儿女了。</p>

事实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在我初中毕业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同学都选择提前进入了社会。不同的选择,就是不同的人生。谁也不能说谁对谁错。当然,即便到了现在这个以拼爹拼关系为主的时代背景下,只要有文化知识有能力,还是能够生活的,还是能够追寻自己的目标的。</p>

</p>

无论谁对谁错,一切已经富过去了。无论如何,生活还的继续,既然是如此,那不如微笑着面对一切。</p>

当然,在这样的环境以及经历下,也导致了我更关注责任的性格。而这也是为何在出现了如此多波折的情况下,我依然回来要将这本书坚持完本的根本原因。既然是承诺了要完本,那这就是我的责任了。</p>

最后,这里也说一下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本人是IT专业的。而这个专业当中,其中一个就是游戏软件。继而本人就开始接触游戏了。在本人大学的那个时候,国内的游戏还真的不怎么样,而当时本人无意中接触到一个以这本书背景为基础的游戏,觉得这个游戏很不错。从而熟悉了这本书的历史环境。</p>

写这本书的由于偶尔一次兴趣所以然而导致的。起初的时候,是打算写中国历史为背景的小说的,但考虑一番后,感觉实在是不敢在众多读者面前班门弄虎,而且也怕众多的历史专家来猛喷,于是就临时选取了这个自己也熟悉的外国历史背景来写了。从而才有了这本书。(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