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集思广益(1 / 2)

步步生莲 月关 9244 字 2019-09-02

 杨浩稍稍停顿,让三人充分消化了一下这个消息。()然后继续说道:“妙妙,你随柳行首身边,迎送往来多为官吏豪绅,许多官场上不登台面的事情,再也没有比你们更了解的了。猪儿,你在汴河上一年多光景,官运、**、船只、河工、动力等事关水运的各个方面应该也了然于心。至于大郎,你是齐州世家,既是地主,也是豪商,于地方士绅、行商坐贾方面再了解不过了。

如果现在要从各处运粮,解决东京断粮危机,事涉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地方官府。从民间收购粮食,集中运输到码头,离不开地方官府。哪怕朝廷急的火上房,若是地方官府阳奉阴违、不能全力配合,整件事情就休想运转起来。而这种事,不是下几道措辞严厉的诏书就能解决问题的,其中有无问题,症结何在。能否保障收购环节不出问题?

第二,就是地方的豪绅地主,粮商大户。我原本就是霸州民户,我知道,百姓一旦打了粮食,第一件事就是急于变现卖钱,而且越是丰收越是如此,普通的民户手中大多只保留到明年秋收的口粮和粮种,除此之外别无所储。

粮食,都在豪绅地主仓中,而豪绅地主大肆收购粮食的唯一目的,就是盈利。哪里粮价高,往哪里运。屯积居奇,乃必然之事,义绅不是没有,但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却更多。朝廷如果突然大肆收购粮食,即便没有诏告天下,这些粮商也必然会嗅出不寻常的味道,他们会不会提价待沽大发国难财?能使出什么手段?

第三,就是运输!即便地方官府尽皆肯竭诚用命,粮绅大户能痛快地出售粮食,如果不能在冰封河道之前运来京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三件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地方官府不肯用命,则事必不成。如果不能控制粮绅大户,则东京缺粮,会导致各地粮价疯涨。继而引起全国恐慌。而运输,就是最后一道环节了,目前我能想得到的就是这些。你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咱们积思广益,看看能不能发挥咱们小民的智慧,解决那些高官贵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了。”

杨浩说的轻松,崔大郎、臊猪儿、妙妙三人却面面相觑,关乎开封百万人口生计的大事,就靠他们几个,在这间花厅里解决?

杨浩虽知事态严重,此事远比带着数万拖家带口的老弱妇孺迁离北汉还要麻烦万分,牵涉的层面也更复杂,不过这一次他毕竟只是出谋画策,责任不在他这里,所以心态相对平稳。三人见他镇定自若,便也静下心苦思冥想起来……

※※※※※※※※※※※※※※※※※※※※※※※※※

凝神香已经点上第三支了,第三支也已袅袅的即将燃至尽头。

妙妙笔走龙蛇,已经豢写了厚厚一摞纸,那纤纤玉腕几乎都要累折了,几个人还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不休。他们说的话没有什么条理,想到了一点就提一点。然后大家一起分析,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妙妙便抄录在纸上,待回头再分类整理,按轻重缓急逐条排列。

笔尖一停,妙妙抬头说道:“大人,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则主要倚仗转运司、发运司和籴便司。这是涉及漕运的几个主要衙门,朝廷急于购粮,眼下只能倚靠这几个衙门的人。可是转运司、籴便司和发运司久在地方,与地方的豪绅富商多有联系。

即便是上官清廉,因为不能事事亲为,他身边的主簿、幕僚、大小胥吏,也同地方豪绅沆瀣一气,寻常年景的时候,他们还要相互勾结,屯积粮食,故意造成朝廷征购不足,然后再高价卖于朝廷,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必然不会放过的。

一旦令其征粮,他们必勾结地方,屯粮惜售,趁机提价之事必不可免,若是多花些钱就能挽此危局,朝廷上也未必不肯,只是这屯积居奇总要有个过程,等到他们肯拿粮出来时。已不知耗时多久了,再要输运到京可就来不及了。”

杨浩颔首称是,妙妙又提起官吏们贩粜粮草的种种投机之举,以及强迫摊派、不支钱、少付款等问题,这些事对一般民户危害最大,如果不妥善解决,开封之难还没解决,举国百姓都要走投无路了。

此外,各路各道还存在竞争问题,为了保证自己所承担的粮食收购任务能够顺利完成,想方设法排斥其他地方官府染指自己的地盘,就必然成了各地方官府从自身利益出发的理性选择。这种事现在已是常见,被称为“遏籴”。这种事屡禁不止,地方官府抗拒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粮食根本不能足额征收上来,更谈什么运输。

杨浩与崔大郎计议一番,杨浩颔首道:“乱世用重典,事态危急,不可以常态对待。我的意思,第一,各路各道的御史言官、监察观察们都得放下手头一切事务,全部下放。督察征粮一事。官家必须得临时放权,搪塞阻挠的官儿们,御史言官们有权将其就地罢免。事涉他们的官位前程,还要螳臂当车的糊涂官儿就要少得多了。

第二,发运司、转运司、籴便司,本来是平级的衙门,但是负责的事情又有交叉,这本来是为了分权制衡,但是及此关键时刻,却很容易让他们互相推诿扯皮,造成法不责众之势。故而,应建议朝廷,于三司之中择定一司总揽全局,全权负责,一旦延误购粮,究其主官及一众从吏责任。

第三,国家根本,仰给于江淮,得委派钦差前往江淮,就近指挥筹措粮草。第四……”

妙妙奋笔疾书,将他的意见一条条记下。

崔大郎说道:“至于粮商投机屯粮,牟取暴利的手段,一是掺杂使假,以次充好。陈粮冒充新粮,粮中掺杂霉粮和沙子,他们买通了小吏,将这些粮食收购入仓,与仓粮一混,再难发现是何人所为,从中大赚其利。

这一点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控制一下,如果指定了主事的衙门,职责所在,中间不转手他人,他们就会有所收敛。

另外,京中急需用粮,是不需要在地方各司粮仓中储留的,所以可不打散粮包,在粮包上直接注明售粮粮商的藉贯、姓名,如检收掺假便要问罪,这样一来,一是运送速度要快了许多,而且仓促之下,他们很难想出其他办法来作弊。”

粮商作弊,再就是在支付上动手脚,转运司、发运司等平素购粮,有以钱易物和以物易物两种方法。以钱易物简单,以物易物就是以以官告、度牒等文书。或者茶、盐、布帛、矾、香药、象牙等物品支付粮价,这样,价钱就不易确定,“加抬”、“加饶”、“虚估”等等手段就可以大动手脚……”

崔大郎果然不愧是世绅商贾人家,说起个中内幕头头是道,一口气儿说了七八项,最后他才提到屯积居奇。

“屯积居奇,是诸种牟利手段中最重要的一种,粮商唯高价是求,若外地价高而本地价低,便想法设法卖到外地。若本地粮荒,官府禁止外运,他们就封仓不售,一拖再拖、一等再等,直到粮价暴涨,方才开仓牟取暴利。”

杨浩微微一笑,说道:“这一点,我也想到了。所以我才不同意朝廷对缺粮一事秘而不宣的做法。朝廷不想公开此事,一是怕引起百姓恐慌,民心浮动,另外就是担心粮商们囤积居奇,提价惜售。而朝廷不是土匪,人家自己的粮食,你又不能上门去抢。

可我以为,一旦大肆征粮,纵然你不说,百姓也会猜到几分,到那时谣言频起,只会越传越严重,与其如此,不如把开封府严峻的形势公开与国人,当然,到底缺多少粮、严重到什么程度,其中……大可商榷。

如此一来呢,第一,我们可以让地方官府知道事态严重,在此当口儿他们就算平时再懈怠,也会打起精神,不敢太过放肆地从中取利或拖延不办。第二,在地方上以严律重典明确规定,抑制粮价上涨,而汴梁则从现在起就开始提价,粮价要一涨再涨,这样就会诱引许多有条件自己运输的粮商富绅千方百计地往开封运粮,甚至比咱们官府的漕运还要快、还要用心。莫要小看了他们的能量,为了逐利,他们一旦行动起来,其能量之大恐怕连官家都会大吃一惊。将来开封之粮,恐怕他们运来的份额会占相当大的一部分。”

妙妙吃惊地道:“现在就要提价?这样一来,京师百姓都要怨声载道了。”

杨浩冷笑道:“相较于活生生地饿死他们,现在让他们多花几文钱,还是划算的。有人想骂娘那就由他去,什么事都要等到百姓们理解拥护,那什么事都不用做了,该专断时就得专断,唯有如此才能吸引四方商贾不遗余力地往开封运粮。”

臊猪儿担心地道:“可是那样一来,京城无数人家要为了买粮破家了。他们既知开封缺粮,粮价还不知会高到何等地步。俺记得,当年西北大旱,颗粒无收,有人用了两锭金元宝才换到三个肉包子,俺的爹娘就是那时饿死的。”

杨浩眉头一挑,说道:“我说过了,朝廷到底缺多少粮,公告上的措辞大可商榷。你别忘了,粮商们贩运粮食的同时,朝廷的漕运也在运粮。他们的粮食运到的时候,必然还未到大雪封路的时候,开封的存粮也还未到揭不开锅的时候,再加上这段时间朝廷自己运来的粮,那时……朝廷就可以把粮食以平价、甚至比平价还低的价格敞开了向百姓供应,让全天下都晓得开封粮食已然充足。

到那时候,粮商们还能把粮食再运回去?漫说回途不到一半大雪就得封路。就算来得及,也没人禁得起这一来一返的无端损耗。那些外地粮商在汴梁又没有仓库储放粮食,他们会坐视大雪寒冬来到,粮食霉变腐烂么?这个时候,朝廷以嘉勉‘运粮’义绅的名义出头,以比市价还低些的价格收购他们的粮食,他们也只会感恩载德了。”

崔大郎倒抽一口冷气,苦笑道:“你这家伙也太阴险了些。朝臣们谁不爱惜羽毛,也只有你这半调子官才想得出这样的主意……”

妙妙本能地为杨浩申辩道:“民以食为天,大人图的是民之大义,国之大利。再说,大人对那些奸商也只是略施小惩而已罢了,依我看,对那些囤积居奇、丧尽天良的奸商,这还是轻的。”

杨浩正襟危坐,微笑不语:“官怎么啦,官就不能坑人了么,这可是老子当年炒股炒出来的血泪经验啊。今天他还义正辞严地宣布近一时期不会对市场做出干预呢,第二天就能来一出‘半夜鸡叫’,让你血本无归。奸商,奸商算个屁呀,碰上我这奸臣,让你哭都找不着地儿。

※※※※※※※※※※※※※※※※※※※※※※※※※

漕运有河运、水陆递运、海运三种,不过大宋现在出海口太少,汴梁城又在内陆,是以还谈不上海运,而只能河运。水陆递运比完全的陆运载运量要大的多,但是效率低下,如今官方漕运唯一可行的方法就只有河运。

河运方面,大宋目前主要还是采用自唐朝年间传下来的分段转运法。由于各处河段水位高低不一,如果粮船要一直沿河下来,倾覆入水的概率就太大了,为了减少损失,唐人发明了分段转运法。就是在水位落差大的地方,上下各建一个码头,上游的船到了,在上码头卸货,然后用驴车运到下游码头,再由力夫装上新船,继续行驶,赶到下一个水位落差大的地方照旧施为。

这个方法将河运的风险大大降低了,大宋自立国以来一直就是沿袭的唐人发明的这种运输方法。大宋立国之后南征北战,争伐不断,对于水利设施还没有来得及彻底维护,每年只能招集河工清理一下淤泥而已,平常来说,目前的河道漕运还是能够满足东京的粮食需求的,但是现在却是明显不成了。至于如何加快河运的效率,隔行如隔山,崔大郎和妙妙就完全是一脸茫然了。

臊猪儿对自己明显没有太大信心,虽说在场只有杨浩和崔大郎、妙妙,他的脸色还是有些局促地红了起来,吭吭哧哧地道:“要想加快河运的速度,这个……,呃,好的船手河工是必不可少的,要让他们肯于效力,适当的……适当的还要给予奖赏,俺师傅对干活卖力气的船手就是多派工钱的,他们干活会更卖力气。”

杨浩点头笑道:“嗯,漕运时,提前完成运输的要奖,迟至的要罚,赏罚分明,船工、纤手们才不会拖延公事,你提的很好,这一条一定要加上。”

臊猪儿得了自己兄弟的肯定,胆气壮了一些,想了想又道:“还有船,现在的船,什么样儿的都有,有些适合做海船、江船,却不一定适合河运。有的船船体极大,但是并不适合运粮,现在许多漕运衙门为了省钱,这些船现在又还可以使用,所以都勉强对付着,如果船尽量都换成统一适宜装粮河运的船,那么这一次运送的数量,干得好的话,可以增加两成。”

杨浩笑道:“你还嫌少么?就算只有一成,也值得试试,咱们现在就是在方方面面,一步一步地挖掘潜力,这儿挤出一成,那儿省出一成,聚沙成塔、积少成多,这难关才有希望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