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黄粱是个天生的商人,自从扶余府拥有了辽东之后,他把眼睛投向了大海的方向。
一直以来,扶余府的食盐都是从渤海国运来,路途遥远不说,每年还要付出大笔的费用。
如今守着辽东湾这块宝藏,不把它充分利用起来,都对不起黄粱这个身份。
对于黄粱,李悦有着充分的信任,虽说当初他是出于投机的心理,不过正是因为他的付出,才给扶余府带来了大量的钱粮。
正是因此,黄粱需要人手的时候,李悦没有半点的犹豫,虽然不知道他要那么多的俘虏做什么,不过一定不是对扶余府有害就是了。
依靠着这些俘虏,黄粱在海边开辟出大量的盐场,随着招揽附近的渔民家眷做工,盐场发展到现在,每天可以生产出几千斤的食盐。
如今还是处于摸索阶段,相信黄粱摸清其中的奥妙之后,同时扩大生产,相信每天的产量会更多的。
即便如此,这么的食盐不仅满足了扶余府的食用,黄粱更是打算卖到其他地方,甚至是赚不赚钱都无所谓,主要是为了结交朋友。
渝关,说是一座边关,其实用贸易中心更为贴切。
幽州一侧的城门外,已然有几座高楼伫立,位置稍远的地方,还有建筑正在建设。
这里不止是有各州府的豪商,甚至还有附近的百姓,一个凉棚、几张桌椅、一套茶碗,便能支起一个摊子。
正是因为渝关的变化,让客商和百姓都有新的谋生手段,使得这里日益变得重要。
而且随着黄粱的店铺开张,来自扶余府的各种货品也从这里销散出去,食盐更是其中的一项。
王铖,来自成德地界的客商,自从和黄粱做过几次交易之后,双方交易的数量明显增加,时间过的飞快,眼看着植物都开始发黄,转眼又到了秋收的时候。
说实话,即便今年扶余府颗粒无收,百姓们也不会有任何的担心,自打降服了倭国,从那里运粮食的车船就没断过,各个府城哪一个不是新盖了十几个粮仓,至少两三年内不用犯愁粮食的问题。
至于扶余城,更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可惜一直到现在李悦都没能进过玉米地一次,只能在地边眼巴巴的看着。
也不知是老天眷顾扶余,还是玉米就应该生长在东北,去年作为种子的玉米,不过是比筷子长点,今年作为种田种植的玉米,竟然长到了手臂长短。
杨礼等几个老人,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欣喜,单看这些种田的样子,玉米就是个高产的作物。
等到明年开始大面积种植,东北这块土地上,再也不用犯愁粮食的问题了。
可惜李悦回来的晚了,当初虽然和倭国签订了契约,可是为了进行实地考察,还是在那里耽误了很长时间。
倭国的海岸线很长,这个时代又盛产大量的海产,挑着合适几种鱼类,李悦打算用来做成罐头,至于用什么封口如今也有了设想,干脆采用软木当成盖子。
只要罐头成功,无论是用来当做军粮,还是用来进行贩卖,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