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穆远舌战朝堂(1 / 2)

两禽相悦 蓝惜月 0 字 2023-04-24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穆远上交赈灾提案后,楚昭帝当堂宣读,结果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针对折子中的三大要点,朝廷上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首先,是如何凑集善款。

穆远提出,为了鼓励商户捐款,朝廷可以特事特办,让部分商户子女拥有进学、参考及入仕的资格。捐款最多的前三位,每户奖励一个国子监就读名额。

这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商户属于下九流,是不具备以上资格的。商户的孩子可以读书识字,或延西席,或读私塾,但官办学院,尤其是设于翰林院隔壁的朝廷最高学府――国子监,从来只接受贵族子弟。

商户家的孩子,天分再高,书读得再好,也不能考学,不能入仕为官。

这是先贤圣哲确立的社会规范,多少代流传下来,一朝有人打破,朝堂顿成养鸭场。

反对的一方,引经据典,洋洋洒洒数千字的表章,随便拎出一句都是“圣人之言”;赞成的一方,用事实说话,生动描述灾民惨状,指责反方死抱信条、不顾人命。

争论到最后,焦点变成了:到底是信条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作为始作俑者,穆远只问了反方一句话:圣人所思所言,其精髓是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谁都无法否认,那就是:仁!

死抱着信条,置百姓生死于不顾,这不是尊圣,恰是背圣!是对圣言的歪曲、对圣人的污蔑,是往圣人脸上抹黑!让圣人背上罪孽!如果圣人泉下有知,定要跳出来大骂此等打着“孝子贤孙”旗号的冷血悖逆之徒!

穆远一出,谁与争锋?反对派中嚷得最凶的老头子气得口吐白沫倒了下去,若非太医跑得快,差点当场膈屁。

善款凑集方案就此底定。

其次,是善款的运用。

穆远建议,从国子监“算学部”抽调出一批学子。随赈灾大臣前往灾区,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对灾民人数、所需物资,结合灾款分配情况。进行详细登记比对,具体到每村每户每人。至于灾后重建、兴修水利等所需所用款项,统统照此办理,确保所有的下拨物款都真正用到该用的地方。

穆远还拿出了一张表格,上面是一里(百户为一里,设里正,为古代基础行政单位)的预算表。

这张表格是临出门前容悦塞给他的。他在车上看了,觉得非常好,这才现掏出来给朝中大臣过目。

如果说,“让捐款大户的孩子拥有考学资格”引起的是争议;这份表格得到的,则是全然的赞叹。

作为一个穿越者,容悦大概是最没出息的。对改变时代风俗、推动社会进步毫无兴趣;生怕惊世骇俗,穿越至今,没靠抄袭诗词赚取才女名声;也没拿现代搏击术鄙视古代武学;更没想过靠“发明”大发横财――果茶、奶茶之类。只能算生活小窍门。

就是自己名下的庄子、铺子,容悦也没进行财务管理改革。账本仍是沿袭旧有的记账方式,麻烦是麻烦点。反正做帐的又不是她,对账她都推给吴彦等陪房管事,自己只负责抽查,确定利润数额跟市场预估相差不大,就行了。大小管事们稍微贪一点,她也睁只眼闭只眼,水至清则无鱼,自己吃肉,总要让别人有汤喝。

她的钱已经够多了,多到失去了费心筹划的动力。

这次要不是看在几十万灾民的份上。她也不会运用现代统计学知识为穆远做出一份表格样本。

表格的出现,跟穆远提出的善款运用法相得益彰,轻易就通过了廷议。

再次,是河流治理。

这是个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

安顿灾民、重建家园,都只算治标,河流治理没跟上去。一场暴雨下来,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最后这一点,才是重中之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穆远拿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方案――以工代赈。

在折子的后半部,穆远写道:

因为洪水肆虐,致使大量农田被淹,半熟的稻麦烂在田地里。有的地方能收回一点;有的地方颗粒无收。这就意味着,农人下半年的口粮没有着落,一家老小嗷嗷待哺。

朝廷下拨的银钱物资本就有限,不可能无偿养活这么多人,可朝廷又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或变成乞丐到处流窜,影响社会安定。正好朝廷需要大量人工兴修水利,不如招集难民,把赈灾款作为兴修水利的工钱。

这样一来,朝廷有民工,灾民有饭吃;另一方面,也免得他们四处逃荒,集结成山匪路霸,处理不好,甚至可能酿成民变。

穆远关于赈灾的“三举措”,一条比一条新颖,一条比一条让人震撼。

尤其是“以工代赈法”,让真正关心灾民的朝臣赞不绝口。连太子那边的人都没话说了,因为,这确实是兼顾河流治理和灾民安置两方面问题的最佳方案。

看着群臣的反应,昭帝心里甚是得意,他这个名声最差的儿子,终于做了件正事,展露了不凡的才干,大大地给他露了回脸。

这一晚,因洪灾闹得失眠多日的昭帝终于睡了个囫囵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