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夜思2(2 / 2)

至于常设的,目前只有漕运总督,这绝对是个肥差,不过这基本是文官的自留地,武将想染指,几乎不可能。

现在的漕运总督是王竑,这位老先生可不是一般人。土木之变后,在朝堂上率众击毙王振党羽、锦衣指挥马顺,名震天下。也先入犯,和于少保等大臣一起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景泰二年,设漕运总督,王竑便是第一任漕运总督。

漕运总督之前叫做“漕运总兵”,一般由武将担任。因漕运事务逐渐繁忙,而漕运又广泛牵涉到各省行政、军务,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武臣的素质又越来越低,所以朝廷经常临时派遣侍郎、都御史、少卿等文职官员参与督运。

自宋朝以降,武臣素质越来越低是不争的事实,唐以前的大臣几乎都是出将入相(字面意思,非形容词)的全才,上马治军,下马理民,几乎成了常态,并无明确的文武分野,汉时更有“非功不侯,非侯不相”的说法。

现在呢?宋时名将狄青因功擢升枢密使,这可炸了锅,韩琦一句“东华门唱名者方为好汉”,算是把崇文抑武这块遮羞布彻彻底底的撕了下来。

宋朝以降,名将有几个善终的?狄武襄,还是岳爷爷,还是徐天德,还是戚元敬?

武将素质更是越来越差,有些武将甚至大字都认不得一个。

武将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地位越来越低,但行军打仗,还是需要武将的,文官还是纸上谈兵的多,这种大环境下的武将,除了几个例外,有几个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至于后来,大家都看到了,两宋、大明都被异族灭亡,神州陆沉。

琢磨了半天,张璟悻悻的睡觉去了,越琢磨,张璟便越发的觉得前途渺茫,武将的出路几乎都被堵死了,即便是锦衣卫也一样,基本没有太大出路,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幸臣。想做权臣,国朝根本没有这样的土壤。

一个“票拟”,一个“批红”,便让皇帝生生制造出了二元对立的格局,哪里还有武臣插手朝政的余地?只是有几个皇帝没玩好,生生的让大权旁落,于是文官权力越来越大,他们先侵夺了军权,让本该制约他们的军权反而被他们制约。

之后,他们便开始制约甚至架空了皇权,皇帝仅剩下了一个国家祭祀礼仪的象征意义。

一旦权力失去制约,就会变成脱缰的惊马,谁都不知道他会奔向何方。一群出身相似、阶级利益相同的人在大明朝聚在一起,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文官集团,并由此衍生出了“官商一体的士绅阶层”。

这个眼中只有利益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