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是别人为此言语,张公祺只会将之当做痴人说梦,但出自燕王口中哪怕再过离奇都会让人有深深信之的感觉,十数年来刘毅高瞻远瞩之处实在是数不胜数,在他之前谁能将大汉商业发展的如此兴盛?又有谁能让水师远洋过海开辟疆土?汉中之战让张鲁争夺天下的雄心彻底偃旗息鼓,可当日刘毅信中所言的传教之事便更是涌上心头,此番相谈之下就更觉得燕王此语绝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理有节!</p>
此时来自古印度的佛教已然传入中原将近百年,与大汉之中吸收了不少的教众亦建立了一定的地位,不过论及影响力还远未达到后世的标准,不过在传播之中亦有很多值得张鲁借鉴之处。燕王委婉的指出想要将之传遍四方,目前的教义在保持根本的基础上还要与华夏古来的儒家及诸家文化做一个交融,使之更能适合大众的信仰。须知张鲁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领袖,亦是汉末之时的一方豪雄,刘毅的这些话对他是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的,假使能将五斗米教传遍大汉再进一步远传域外使得信徒遍布四海,那将比争霸天下更让张鲁满足。</p>
刘毅一向深信华夏自古传承的文化就是整个世界最为优秀的,没有之一,他亦要借此时将之推广到大汉之外的各地之中,这才能对后世形成更为深远的影响。强盛的武力可以让他去兼并周围的一众外邦,甚至有几个庞然大物他亦有信心将之败在大汉精锐之下,成吉思汗可以做到的事情他刘郎生未必做不到。只不过单靠极致武力进行征服虽可收效一时却始终因根基不稳难以长久,疆域最为光大的元朝历尽九十年便亡亦是例证之一,在内涵上他的基础实在太过薄弱。</p>
想要稳定在武力征服之后就是继之以文化传承上的渗透,而当这一切根深蒂固之时那种根基才可稳定长久,目前他对匈奴乌桓高句丽倭岛等处采取的策略便是有鉴于此,此时距甘宁出兵灭亡高句丽已有十年之久,这样的渗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新出生的这一批孩童现今已经能够流利的说上一口汉话,可想而知当十年之后他们成为社会中坚的时候这种汉化程度还要更为深入,匈奴乌桓的情况与之相似,这些都在实践上证明了刘毅想法的正确性,亦会将之贯彻下去。</p>
文化传承的渗透有一个特点就是见效周期颇长,而除了那些小国之外现今存世的那些大国亦有着自己传承的文化,想想清朝末年的那些实情,传教就成为了刘毅眼下最佳的选择,此时不是后世,信息远没有那么发达,人们所能掌握的知识更是天差地远,他们会将很多难以解释的事物归之于天意而加以敬重,而两世为人的朗生相信自己在众人的帮助之下更能融合出一众最为大众所接收的教义,作为武力征服的后继或是先行手法,亦能在大汉不断的开奖僻壤之中起到奇效。</p>
华夏最为原汁原味的宗教就是道教,张鲁的五斗米教乃是其中一个分支且在其中他有着正宗的传承和极高的地位,先从大汉内部做起利用张教主的影响将之不断扩大也会对他与后继者的统治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那些教义之中的很多都是要出自朗生之手。虽然有着上述的种种好处,可宗教亦会是一把双刃剑,刘毅要想方设法将这把剑的剑柄执掌在自己手中,这的确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者刘毅在有生之年都难以看见他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可他想将华夏无比壮大的理想亦非数十年之功,这需要他和他后继者持续不断的努力!未来到底如何朗生此时不敢定论,这个问题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出预测,但只要能将华夏传承影响扩大去改变后世的有效武器他都不会放过。</p>
书房之中燕王与张鲁的这番商谈延续了整整一夜,待得天色放光之际二人还是余兴不减,刘毅超越时代的眼光和对宗教精神本质的了解大大出乎了张鲁的预料,他很难想象一个人会有如此全面的知识,而在一些问题的争论上,刘毅虚心求知毫不逞强的态度更让他心存钦佩,今日的商议只会是一个开始,在之后的数年之间他们就此事还会有着更为细致深入的讨论并将之用于实践之中,此时张鲁对燕王口中所描绘的那副远景更有了极深的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