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几乎所有西域使团众人的赞成,尤其是黄慎和班子明,此次西行虽说旅途之中极多艰险,可也为他们带来了名利双收,短短一年时间就被燕王予以重赏,前者更极有可能成为贵霜帝国的驸马,对刘毅二人心中都存着深深的感激,燕王的心愿他们又怎能不尽心竭力去将之完成?况且把这一切抛开在外二人对于这种在外开拓游历的生活亦是向往,这段时间在北平城中却也憋的难受。</p>
前世刘毅对于研究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但多数只限与华夏,欧洲之能说是一知半解,这些年沙场征战诸事操劳记忆亦更为模糊,不过就是如此他口中说的很多已经对黄慎和班子明等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综合燕王自起兵以来的表现,一众麾下对于刘毅的言论都有一种发乎自然的信任,郭嘉曾有笑言,哪怕主公言及明日太阳会变成黑色燕地的百姓都多半皆会信之,虽是笑言亦可见刘毅在燕地的威信。</p>
西域使团之中这三人的封赏还不是最为丰厚的,王欣然之兄聂离如今在贵霜帝国之处的名声可绝不在燕王及黄慎之下,以盖世剑术威震四方历尽百战而无一败,大汉的声威至少有一半是建立在聂离的剑法之下的,切此人亦有指点刘桓刘信之功,加上甘宁这层关系刘毅岂会薄待了他?不过聂离生性淡泊,异域扬威之举多半出于心中的民族自尊,对燕王的诸多赏赐皆是拒而不受,王越自前番受重伤逃遁之后至今也无下落,他也不会食言再度用剑,否则大匠徐刚的手笔对聂离还是有着极大的诱惑的,最后也只接受了世子教习这样一个职位。</p>
现在刘桓还是世子,可明眼人一见便知很快他便是太子之尊,聂离这个师傅亦将水涨船高,刘毅对这些江湖奇人异士的秉性还是颇为了解的,他们并不喜欢受到朝廷官职的束缚。此番再度西行聂离亦定会参与其中,这一趟行程数万里对他而言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不过一切尚还需要等上一段时日,至少要在燕王登基之后方可成行。</p>
之所以暂时不提帝位之事,刘毅在心中是有着详细考量的,从目前的官制来看,三公九卿已然不适合政治体制的发展,而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会导致士族权力进一步扩大刘毅对此有着很大的谨慎。综合而言终究是三省六部最为适合新的大汉帝国的体系,那么在很多重要的职位之上朗生都必须有全面的衡量,他的登基称帝意味着以其为核心的利益集团趋向稳定,刘毅为天下一人随他南征北战的一众麾下自然也要各有封赏,这其中包含着很多利益方面的均衡不可轻易为之。</p>
这还仅仅是人事已经错综复杂,此外还有官制、军制、民生、科技等各个方面的革新,假如说之前刘毅为了大局的稳定很多手法还是处在改良的阶段的话,如今他就要进行某些程度的改革了,这必然会损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也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阻力。眼前的新帝登基就是一个最好的时机,需要他将一切想深想透之后再有条不紊的进行。</p>
还有一件大事是刘毅一直在心中衡量的,那便是法制,华夏自古以来虽是从不缺乏全面的成文法,但一直以来却都是以礼为先,特权阶层的地位还是极为明显的,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这个改革的时间必定会跨度更广,也会花费更多的精力,但万里之行始于足下,拥有后世经验的刘毅至少要埋下一颗种子。</p>
由此就不难解释燕王自回京之后仅在家中歇了三天就又开始一直忙碌与州府之中,甚至比之战前还要更为勤勉。虽说是一场大胜,可你在刘毅的身上却察觉不出任何兴奋的心情,有这样的一个上位者,属下又怎敢不兢兢业业的工作?可以说京城有刘毅坐镇,大汉巨大的行政机器运行起来的效率都要比之平时还胜出三分,这和朗生在军中的影响几乎达到了一致的程度,而在这一刻更还多了一项任务。</p>
刘毅在京城日理万机,各地的战事当然也在继续之中,大战虽然有了结局,可这余波朗生绝不会如此轻易让之结束,只不过在激烈程度上比起一月之前有了相对的缓和罢了,盖因此时燕军的总体战略便是消耗南方三雄的战争潜力,并不以一时一地的得失为主体。可就是这样,携大胜余威的燕军各部鼓足余勇亦在各个战场之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战绩,闻听燕王即将正位他们也要用战功向自己的统帅献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