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入梦游(1 / 2)

列妖图 蜕茧 0 字 2021-10-17

 初唐多妖,常有山野精怪于风雪中祸乱人心,无论山间樵夫亦或尚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一旦心智迷惑,自然步入深渊,尤是在五六月交替之日,初唐高山云海皆沉寂,无人烟,更无兽鸣。

“自是已有年不曾尝过人间血肉,一直用那失足摔落山崖的尸体充饥,还不如野兽来的肥美。”

残忍言语,若有鲜血自唇齿之间溢出,但那白裙之下,却是一张绝美容颜,若个出水芙蓉,散些许清秀,纵然初唐疆域之内,也绝非寻常人家所能滋养的女子。

烛火明灭,一阵无形之风将那木门遮掩,石佛沉寂,若不见邪魅之事。

狐尾在这男子面孔之上轻轻抚摸,似打量着某种珍贵之物,白裙狐妖双眸泛起血色,那鲜红舌头在这男子脸颊上轻轻一舔,与此同时,那双腿之处有第二只雪白狐尾伸出。

“兴许是真的读过几年圣贤书,一时之间还真没办下口。”

狐妖起身,那狐尾如粗绳般将男子卷至一边,若以肉眼去看,则这身影面容潮红,口中更有呻吟低语,若发了个春意盎然的梦境,如真似幻,似被欲火焚身。

但在狐妖眼中,这却绝非寻常中狐媚之术的人应有表现,若是寻常山野樵夫,只是见她一眼便是被迷得神魂颠倒,纵然自残自尽之事也只是她一个念头所能掌握,但此人却不同,虽有情欲之色,迷乱之形,却神魂坚定。

甚至此时此刻,那双眸依旧若极力紧闭,思索缘由,似只是方才那一句‘非礼勿视’所能解释。

“听说初唐之内的一些治学大儒,字句诗文已入心中,纵然本身毫无在修行之上的建树,那满腔学问却能抵抗妖邪之惑,血气方刚也不受情欲的诱惑,难道这是真的。”

狐妖眼中狡黠,更有诈滑之意,她细细凝望那额头之上渐渐布满汗珠的男子,身后第三条尾巴已竖起,一白尾便是一百年的修行,三尾三百年,纵然初唐开国以来,三百年也算是不大不小的妖物。

黑鼠作祟,打翻一盏煤油灯,那烛火却不曾熄灭,在虚空中燃烧出一朵火花,游荡破庙之内。

从这通红火光中浮现一张女子面容来,这精怪口中呢喃念诵,竟是方才那男子所翻阅的《易》中文帖,火光映石佛,庄严肃穆之容在明灭中黯淡。

狐尾将那男子卷至狐妖面前,若以妖眼去看,这身影如今满身漆黑文字,若蝌蚪一般浮现手臂身躯之上,层层环绕,竟是将那粉色魅惑的狐气推开三尺。

古语所说举头三尺有神灵,但如今初唐的学士所能见到的偈语,大都认为三尺之内皆是神灵,无论抬头亦或弯腰,甚至双眸平视前方,皆有神灵护佑。

“是个吉兆,但三尺神灵显然是读书人自欺欺人的把戏,若是真有仙佛之流,我便不会在这破庙之内修行三百年,如你这般不可口的家伙,也算是尝过了千百之数。”

狐魅之气蔓延,庙宇之内一片粉色,狐妖吐出鲜红舌,眨眼之间已将这男子浑身舔舐一遍。

恍惚之间,那精怪一般的火苗却骤然熄灭。

“云雷屯,已经纶。”

最后默念的‘云雷’卦戛然而止,破庙之内骤然黑暗,狐妖一愣,只是瞬间,她眼前却有浮现出一盏灯火。

恍恍惚惚,通红火光覆盖去,却只是照耀了一小片极为有限的黑暗,这已并非她见过百年的灯火精怪,而是一盏青铜古灯。

火苗扑扇,一只手掌若隐若现。

“昔唐明皇手托青灯一盏,照初唐群妖画像,若你这般三尾的小狐妖,连在那《列妖》一书上留下个爪印的资格都没有。”

青灯一盏,灯火闪烁,一只白皙手掌轻托青铜古灯,若漫步般走至狐妖面前。

方才情欲惑身的男子竟已起身,不知从何处取来了这一盏青铜灯,步伐缓慢,却有淡然与雅致。

三尾狐妖面露惊恐之色,只是幼年修行之时,便已听过关于初唐疆域的一些传说。

除却那‘禅’‘道’两大家,在初唐还有一脉气运绵长悠久的学派,纵然山间大妖也不可忽视,只因在那学派之中,多有降妖手段。

“并非寻常的读书人,你是‘儒’。”

三尾合拢,白裙狐妖已有凛然之色,‘儒’并无言语,手托青铜古灯,踏破庙之中,步伐缓慢短促,却一瞬间来至狐妖身后,抓起其中一只雪白长尾,知晓自己与这‘儒’差距极大,狐妖面露凄然惨状,眼中若有悲鸣。

不曾想,儒并无杀意,这手托青铜古灯的身影只是缓缓迈步,拉扯着这狐妖的尾巴,在破庙踱步,却恍若踏足高山云海之上。

儒迈出一步,狐妖便后退一步,一步似走得太急了,这狐妖跟随不上,整个人直接摔入儒生怀中,那青灯燃烧,若有迷雾将破庙覆盖。

破庙昏黑,狐妖眼中已骤然失去一切光彩,唯见一朵火光燃烧,若明星闪烁,微弱光辉照耀四方,转瞬之间,四方破庙竟已散去,她狐尾被拿捏在那男子掌中,身形却已出现在一片高山之上。

云雾升腾,若云海翻涌,初唐疆域之内多山多海,大都云雾飘渺,覆盖其上。

狐妖俯瞰山川,身形却不由自主的向前,双耳之处有流云抚过,她狐尾被那儒拿捏掌中,随着他的步伐恍若在云端漫步。

“无饥山,初唐立国时明皇曾从此山走过,当兵甲士兵的铁马自此山踏过,山石破碎,从中涌出千万稻谷,连南战乱的饥寒与饿民,因此山而活,明皇故赐名‘无饥’。”

三尾狐妖懵懵懂懂,命脉被他人拿捏,唯有连连点头,做了个乖巧少女的模样。

云雾散去,若行千里,高山不见踪影,儒手持一盏青铜古灯,火光明灭,流云间若有无形之风吹拂而来,却始终不灭。

云雾之下,碧海通天,潮水翻滚,若惊涛骇浪,这似并非虚妄,已有海水溅在三尾狐妖脸颊之上,她怔怔出神,却如何也思索不明白,只是刹那为何已从高山至深海。

“无饥山小妖听过的,初唐以东三百里,为无饥山,山高多稻谷,常有饥人掘。”

狐妖喃喃低语,这等早些年修行时听过的传闻,却不知怎么成了真事,纵然云端俯瞰,依旧震撼无比。

儒捏着狐尾,似把玩欣赏,眼中却如见到了那砚台之上的毛笔,眉宇若有笑意。

三尾巴狐妖只是心中发寒,却听这男子之声:“无饥又东三百里,为一海,本无名,明皇立国定为东海,原因无他,只因东海辽阔,以初唐举国之力尚难以穷极。”

流云穿梭,若白蒙雾气在狐妖脸颊之上扑打而过,她瘫倒在一片祥云之上,浑然无了破庙内的威风与妖邪气。

“东海多文帖,或行书碧涛之上,或在天穹流云中。”

儒在冷笑,一阵寒风过,身后那狐妖脸色苍白,层云有异样之光蔓延,定睛看去,竟为蝌蚪般的初唐文字,撰写层云之上,散发浩大金光,若震慑万物众生。

只是瞬息,狐妖面容苍白,除却那被儒所拿捏的一只白尾,余下二尾若草木腐朽,已是到了凋零之时。

“先生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