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章 皇封(1 / 2)

 道教与道家的关系。

自从道家学说成熟以后,那些悟道的高人就隐居了起来,以规避混乱的社会对自己生命的影响。

在道教还没有形成之前,这些隐居的高人,相当于后来道教形成的道士。不同地是,这些隐居的高人没有宗教仪式,没有规矩。真正地道家,是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

再则!他们任性自然,尊重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是不会被宗教仪式所束缚的。

后来随着悟道的人越来越多,以及学道避世的人越来越多,为了避免官府的追查,就渐渐地有了宗教仪式。宗教仪式对于道家来说,完全是为了掩人耳目,是护身符,是为了不让官府来追查。

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允许一个健全的人不劳动的。所有人都必须到时代发展的车轮上去运转,没有人可以逃脱的。

试想?都不为社会作贡献,都不付出,谁来养活君王、养活国家机器、养活那些世袭贵族,养活那些官员,养活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所以!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是不允许你公开隐居的。你想用隐居来“逃避社会现实”,没门。你想独善其身,自食其力,不行!

所以!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是不允许你公开隐居的。要想隐居,你就得躲得远远地,躲到深山老林之中去。

特别是在乱世的时候,你更是无法公开隐居,公开说你是隐居。乱世的时候,需要更多健全的人来补充兵源。那好!你们都悟道了、都隐居了,谁来当兵?谁来保护君王、保护君王的江山、保护世袭贵族和官员?

所以!在乱世的时候,你连隐居都找不到可以隐居的地方。

因此!就有人想出了好办法:我信教!我信仰天地神灵。我把道家学说创始人神化为神灵,我膜拜神灵。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公开隐居。隐居!也就有了合理的理由,变成了合法化。

在秦汉以前,人民的素质普通有限,大多人是信仰神灵的,没有人敢亵渎神灵的。

不说在秦汉以前了,就是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还是有不少人相信有神灵存在的,还是有不少人有宗教信仰的。

有了“神灵”作庇护,隐居就有了合法地身份和地位了。官府的人就算来拉“壮丁”,也不敢拉侍奉神灵的人,害怕得罪神灵遭遇神灵的惩罚。

因此!就产生了“道教”。

也由此可见,当时的道家,当时的老子和庄子,在世人的心目中的位置。如果没有绝对地影响力,他们是不会被世人神化的。就算有人神话他们,官府的人也不会同意的。只有大家都公认了,才能有神格。

所以!早期的道教徒,大多是真道家。

而道教形成之后,道教徒就不再是纯粹地道家了。有一部分人是怀着宗教思想来修道的,有一部分人把道观当成了避难所。其中只有一部分人,才是真正地道家出身。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不过如此。

道教的形成,也不过如此。

正是因为道教与道家有着这一层渊源,庄子作为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第一人,凭借他流传下来的《庄子》一书,在道教中有了一席之地。

因此!公元724年,唐玄宗天宝元年二月,庄子受到皇封,被封为“南华真人”。也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宋徽宗时,又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所著《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

后世评价摘录:

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注:由此看来?荀子没有读懂《庄子》。)

司马迁(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李白(唐):“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

白居易(唐):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王安石(宋):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苏轼(宋):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