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 庄子对战争的思考(1 / 2)

 公元前339年,周显王30年,楚威王1年,庄子31岁。

楚宣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楚宣王率军三十万东进淮北,想灭掉淮北、泗上之间的十几个小诸侯国,扩大楚国版图。

正当楚宣王与齐、越、宋三国军队大战淮北之时,卫鞅率二十万秦军出蓝关。兵分二路,一路东出洛南,一路东出商洛古道,会兵于商州,赶走商州楚军。接着!又挥师东出,夺取楚军把守的丹凤和武关,并派大军驻守商洛、丹凤和武关。把丹江以北,武关以西,连同整条商洛古道并入秦国版图。

秦国背叛秦楚盟约,楚宣王气极,加上旧疾复发,一病不起。翌年,病重,岁末死。临死前,仍念想商州之地。

楚宣王卒,楚威王即位。

在谋臣的建议下,楚威王,准备重振楚国雄风,在一系列措施颁布之后,便开始广招天下英才。

在寻找天下英才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船神。经过打听,得知船神可能是庄子时,便对庄子感兴趣起来。

楚威王得知庄子确实是大才,决定派人来请。

庄子得知楚威王要请他去楚国为相,也便打听起了这个人。以他现在的能力,打听起这事,并不难。

来到楚宫后不久,楚国以及楚威王的事,他都了然于心。

楚威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王,有着严重地称霸天下心理。而现在的庄子,是一个文化战线上的人,他不希望通过武力来吞并天下,更不希望看到杀戮。

战争是残酷地,无需多说。无论是谁发动战争,也无论是谁通过战争而得到天下,而战争的过程都不外乎:这个诸侯国的人杀那个诸侯国的人。最终地结果都是:大周子民相互间的残杀。

更说得直白一些:都是人类之间的自相残杀。

道家虽然也讲杀伐果断,对于影响自己生存的人进行杀伐果断。可道家是有底线的,在不影响自己生存的情况下,是不进行杀伐的,生存是道家的底线。

道家不是彻底地慈善家,不杀生。相反!对于影响了生存底线的他人和事物,出手都是毁灭性的,绝对不手软。也就是说,道家并不是说人类之间就不能进行战争。而是!我们要为生存而战争,不要作无意义地战争。

可是?诸侯间的争霸战,往往并不是因人民的生存出现了问题,而对他国发动战争。而是!诸侯君王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为了称霸的虚荣,为了君王自己的个人目的,而反动起来的战争。

所以!对于诸侯之间的战争,庄子以及道家都是不支持的。

人民的疾苦、人民的生存艰难,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战争而造成的,逼迫着人民去参与战争。可战争并不能解决人民的疾苦和生存问题,相反!只会加重。

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地卷入到战争中去,而是!要看清战争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