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科举制(2 / 2)

三国立志传 晴了 0 字 2021-09-23

而现在,虽然推出这个科举制似乎早了点,但是,对于刘备这些事“必与操反”的在野党而言,却是最为合适的政治武器。科举制度的价值在于公平原则。中国科举制亦堪为教育制度典范。</p>

产生于等级森严的君主时代的科举,面向社会,不分贫富贵贱,通过考试择优选才,是一种公平竞争的制度,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实行之早、延续之久和影响之大,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p>

可以说,后世的官吏使用制度,亦是如此。且不说中国,但说整个世界,中国科举制的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之后,在西方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要求向中国学习,实行公开竞争,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文职官员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形成一股浪潮,彻底冲涤改革了西方各国授官赐爵时任人唯亲、滥用职权的现状。</p>

一七九一年,法国于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开始实行官方文职考试。一八零零年,德国也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一八三八年,英国伦敦议会确认,中国的科举制是“值得仿效的”。一八七零年,英国枢密院规定,凡进入行政机构工作者都必须经过竞争性考试。一八八三年,美国国会通过行政改革议案,实行文官考试制度……</p>

尔后,西方各国都步法、德、英、美等国后尘,以中国科举制为蓝本,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通过考试选拔公职官员的制度,并将其运用于其在东方的殖民地,从而使这源于中华的古老文明普及到全世界。</p>

--------------------</p>

科举学的产生和发展,源自政治需求的内在需要和人材需要制度改革的外在环境需求。虽然科举制度后来被废止,但科举时代形成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却仍存活于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初考,中、高考、公务员考试等事实上都是科举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演变的新形态。</p>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宝贵教训,对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未来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至于为什么陈祗要先把那九品官人法先丢出来,第一点就是这个社会现在还处于士族社会制度的上升期阶段,而陈祗,若是提前拿出科举制度,虽然会受到那些寒门庶族的热烈欢迎,但是,肯定会受到那些世族门阀的强力打击,这可不是陈祗所希望看到的,但是如今,等它的弊病出现之后,再拿科举制来补充的话,起到了一个拾遗补漏的作用。</p>

同时,荆州的世家门阀远远没有中原多,也没有中原的世家门阀强势,再一点,益州如今办学成风,同样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样一来,作为补充作用的科举制度也就有了它得以发挥作用的土壤和空间。</p>

陈祗在家里边吹牛打屁,逗着儿子,调戏妻妾花了五天的时间,然后,再花上两天的时间把早已准备好的那关于科举制的详细内容翻了出来,重新添笔润色,并且对一些地方进行了修整之后,这才呈到了刘备的案头上。</p>

以六艺为基准,以时务策而观其能,但凡录用者,入官学以习官事,一年后择其合格者授以假官,入幕为吏实习之后,方可据其才干,授以实职。刘备有些好奇:“实乃上上之善策,若是施行,备可收天下之心,不过,既已以考试,嗯,既然用考试选拔出了人材,为何还要让他们入学?这点让备实在是有些不太明白。”</p>

“主公”陈祗微微往前倾了倾身子:“如今天下,乃是士族的天下啊……祗如此做,正是为了削弱家对于国的影响。”</p>

刘备闻言,拿着陈祗所书手札的手不由得微微一颤,眼中闪烁过一道明悟的光彩,站起了身来,手中依旧紧紧地捏着这份书札,缓缓地踱步。陈祗安坐于榻,不紧不慢地道:“主公若是觉得会影响与士族的关系,这一条放一放也是可以,不过,日后再行增补,怕是……”陈祗嘴角微微地弯出了一个不起眼的弧度。</p>

--------------------</p>

PS:更新到了,大伙慢慢看,继续努力,有推荐票什么的投下,嘿嘿,总之别太难看就是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