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一战定蛮夷(1)(1 / 2)

 我自问不是诸葛亮,然此时孟获,自当也不是如历史时那般孟获。蝴蝶效应已发生,形势已经发生足够大的转变。我亦是知道,若此刻还凭自己知道的那一历史常识,欲照搬历史那完全已不可能。</p>

不错,祝融之弟带来洞主在历史上确实有过如此诈降,只不过问题在于,如今事件发生已经提前了七八年。</p>

带来此人,志不在啊!</p>

既然孟获未必在蛮夷之中享有如历史那般名望,我何必估计那许多。此人,留亦可,杀,自是亦可!</p>

再,如今孟获正直年轻气盛,胸中大有抱负,要想七擒七纵的事情再发生,那如何可能?别我本就不是诸葛亮,即便是,未到中年的孟获,哪会顾及许多?</p>

加上祝融一事….我敢确定。即便孟获最终能归降刘备,却也容我这个情敌不得!</p>

</p>

既然如此,我何必搞那么多事出来。</p>

心里意念一动,我忍不住发狠道:“孟获,也休怪我无情。”</p>

魏延此人,号称《三国演义》书中最大冤案的受难者,我知道,其勇胜我,其智,至少在我军中来,也便止寥寥数人可比。</p>

诸葛亮平生不用险,是以事事心,瞻前顾后,往往有所顾忌。如此,大事可定,却缺乏变通,劳心伤力。而魏延则不然,历史便在眼前,他亦是富贵险中求的那一般之人。</p>

早已喝退了诸将,留下魏延,坐于我营中塌前,与法正、我,三人待商大计。</p>

我当问魏延道:“文长既言起昔日霍去病往事,心中必有定计,何不与孝直及我二人听?”</p>

闻得此问,魏延一脸欣喜,想必是遇到了知心人一般,道:“此事末将确是思虑良久。”</p>

发证闻言不由动容。急道:“但有良策。不妨如实道来。”</p>

我亦急道:“蛮夷只是我等确实不当拖时日久,否则怕北方又变。”</p>

我确是想到,曹操在北方平定乌恒的日子也快不远了。若曹操北方局势再次稳定,难保汉中或是荆襄再有战事。</p>

魏延闻我言,笑道:“蛮夷之事的确不该迁延日久,末将以为,当速定。”</p>

其话中之意。我与法正如何听不出来,急言道:“如此妙计,速速道来!”</p>

魏延亦不再卖弄关子,言道:“末将所思之计,乃为间计,是为驱狼吞虎也!”</p>

知其必有后文。我与法正自不敢轻易插嘴。</p>

魏延言道:“末将以为,将军理宜分出一部精锐,跋山涉水,深入南方不毛之地,顺应时机,伺机挑拨蛮夷各部落之关系。我军正面可坐收渔利。”</p>

法正闻言不由得有些失望,但表情转眼即逝,多是怕寒了魏延之心。却也疑问道:“此等计策正亦是有所思虑。只是不知计将安出?”</p>

“知己知彼方得百战百胜。”魏延一句话就打消了我二人疑虑,言道:“末将早已探明蛮夷形势。料想此计必行。”言罢,遂将南中及蛮夷各地形势一一讲明。</p>

原来魏延在领兵屯驻江边之时,早已秘密遣出细作奔赴蛮夷之地,深入探查而得各处形势,得知也便唯有南中局势在孟获手下稍微稳定,其实孟获后院,却是有大火蔓延的趋势。</p>

南中之弟,孟氏一族强盛,远胜其他各部族。怎奈孟获虽是族中组长,其生母乃是汉人,手下多有不服。更兼南中也未必就止他孟氏一族昌盛。须知南方蛮夷之地,孟氏不过彝族中算是大族,便祝融一族,在彝族来,势力也不算。何况云南之地,如彝族、苗族者部族,亦不再少数。</p>

据魏延所知,南中之外,有一人名曰木鹿大王,其也不是彝族人,且传闻与孟获交恶,尝为争南中大权,大打出手,不敌而逃亡于山洞之中。然其部众尚在,早言明有复来夺南中之意,只不过此事正在操养兵马,蓄势待发。若非孟获造反,闻得我汉中大军而来,只怕南中早一片打乱了。</p>

木鹿大王并非不知道孟获此时骑虎难下,正是虚弱至极,却也知晓唇亡齿依的道理,害怕大汉军马灭了那孟获,下一个就轮到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