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震动的是,上海大公报刊登的消息——国学大师章太炎应南华政府邀请,到南华考察讲学。
随行的还有徐伟等几名原光复会的知名学者,他们组成了隆重的南下团队。
消息传出,舆论轰动。章太炎可是学术的泰斗,连他都去南华了,可见南华一定有什么魅力吸引着他。
“真是有趣。”上海商务印书馆里,一名清秀的男人放下报纸,忍不住又看了看报纸上那张巨幅图片:
一艘满载着乘客的客轮从上海港出发,船上不仅载有章太炎等名人学着,还有几千名美华公司招聘的工人,他们怀揣着梦想,似乎船背后的那片海洋藏有新生的力量。
滴滴!
一辆汽车停在商务印书馆门口,一个身穿白色洋裙的女人从车里下来,她有双梦幻般的蓝色的眼睛,黑色的头发高高盘起,露出一张精致白皙的脸庞,微微扬起,显得有几分骄傲。
她看了看印书馆的牌匾,胸前微微起伏,有些紧张。
“是这里吗?宋?”她回头对车厢里说话。
“当然。”宋美龄笑着伸出头,“完事了打电话给我,我派人来接你回去。祝你好运。”
说完,宋美龄又钻了回去,吩咐司机开车。
看着汽车走远了,艾迪丝回过头,深吸口气,踮起裙角,落落大方地走进印书馆。
看见一个干净白皙的洋女人进来,印书馆的工作人员有些惊讶。
“麻烦,我找胡适先生。”艾迪丝问道。来上海之前,她已经学会了中文,虽然说得不是太好,不过工作人员还是能分辨出来。
原来她要找的是楼上的那位胡先生,工作人员点点头,有些好奇这个洋女人那蓝色的眼睛,但不敢对视,马上缩了回去。
“胡先生在里面,你进去吧!”那位年轻的工作人员把艾迪丝带到胡适的办公室门口,就下楼了,回头还不忘多看了两眼。
艾迪丝走了进去,看着一个男人正在伏案疾书,阳光从那男人背后的窗台照了进来,慢慢地她脑中的那个熟悉的身影和面前的男子重合起来。
“胡——”艾迪丝情不自禁道。
“嗯?”胡适抬起头,视线和那双蓝色的动情的眼神碰撞了一下,心里被狠狠地撞了一下,一阵激烈的电流涌遍全身。
“艾迪丝,怎么是你?”胡适激动地站起来,大步直扑过去,在艾迪丝面前一步的距离又硬生生地刹住了。
“胡,真是你,太好了!”艾迪丝忍不住投入了胡适的怀抱,紧紧地抱住那个让她思念了整整六年的男子。
胡适浑身颤抖,犹豫了一下,随之把艾迪丝搂在怀里。
艾迪丝全名是艾迪丝?克利福德?威廉姆斯,(在很多时候,也威廉姆斯也被译作韦莲司),父亲是康奈尔大学的地质教授。
在1913年,某个美好的片刻,年轻的中国学子胡适寄居在威廉姆斯教授的家里,他一进门就看见那一抹让他毕生难忘的阳光般的温暖的笑容。
博学多才的艾迪丝是骄傲的,她有些骄傲有些好奇地打量眼前的这个文质彬彬,一脸温柔的中国男子,温和一笑:“你好,我是艾迪丝。我会尽快帮你熟悉美国的生活的。”
就这样开始了两人的交往,艾迪丝的知性、独立、理性、博学多才深深地吸引着胡适,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初到美国的中国小青年。
在往后的交往中,胡适为艾迪丝的风采才华深深折服,并在日记里写道:“女士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
有情人难成眷属,尽管两人心心相印,在精神上唯一能彼此共鸣,但毕业后还是不得不分离,每年只能靠寥寥几封信来寄托相思。
艾迪丝的出现让胡适不能自已,抱着这具温热的身体,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好像两个灵魂在共鸣、颤抖。
胡适心里感慨万千:正这个是个大自己几岁的美国女人引导自己成为一个自信理想,成熟有思想的男人。
咳咳!
良久,两人恋恋不舍地松开,稍稍冷静一下。胡适有些心虚地看了看门外,见没人,静悄悄的,心里偷偷地舒了口气,顺手把门关上。
“呵呵。胡,你还是那么谨慎细微。”艾迪丝微笑道,一双美目贪婪地凝视胡适。
再次见面,这个男人更成熟了,也更有成就感了,他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了。
艾迪丝的眼里多了些骄傲。刚才胡适的表现让她很满意,这个男人还是属于她的,至少在精神上是。
“艾迪丝,你,怎么来了?”胡适惊讶道。
“想你了,忍不住就过来了。没打扰你吧?”艾迪丝俏皮一笑,毫不掩饰眼中的火辣。
这美国妹子还是那么直接豪爽,还有热情依旧。胡适讪然一笑,样子有些害羞。“呵呵。真让我惊喜,感觉就像梦一样。”
“这次,我们全家都过来了,现在就住在一个朋友家。”
艾迪丝笑着道。
“威廉姆斯教授和夫人也来了?我要去拜访他们。”胡适道。
住在威廉姆斯教授家里的那段日子,他得到了威廉姆斯家庭的很多帮助,每个成员都热情地帮助他。
“嗯。他们也想念你了。我们都为你取得的成就骄傲。”艾迪丝欣赏地看着胡适,心道:
这个男人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改变了这个千年国家的传统,让这个国家在文化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他也成为最有名气的学者。
艾迪丝一直关注着胡适,胡适取得的每个成绩她都记在心里,并且从心底分享他的成就。
胡适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心里有些激动,新文化运动的突破的确值得骄傲,但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改变还远远不够。
想到这个国家的局面,他心底的一丝骄傲马上就荡然无存,反而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不少。
“对了,你们这么突然来上海?”胡适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