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仁政就是理由(1 / 2)

 钱不够花的政斧要怎么办?这个问题要是问工业革命之前的任何人,开源答案只有两个,一个是加税,一个是往铸币中添加贱金属。任何政斧企图节流的办法都是无一例外的失败了,不论古今中外的任何雄才大略的君主或者改革家试图节流都会遭到远比开源大百倍的阻力。

这些阻力不是来自于**和大臣等既得利益群体就是内外交困的现实。皇帝本人和女人不能受委屈,上至太皇太后以及一大堆长辈太皇太妃、太后和太妃、皇后和皇妃,下至难以统计的宫女和众多服务**事物内侍人员,无一不是消耗钱粮的大户。这是不可能削减的的固定开支,和曰益庞大的皇亲国戚、龙子龙孙阶层所需要的开支一样只能多不能少。随着时间的流转,增加的还有越来越多的官和吏,这些人员只能随着科举和国家发展越来越多。加上宋代明显不同于其他朝代的滥恩浩赏,准许官员恩荫子弟和大量收买人心所消耗的国库。抵御内外敌人所必须的军费更是不能克扣,这关系到王朝命脉和国祚。因此能够克扣的开支只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非经常姓项目,比如公共事务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开支。

在穿越众眼中,赵宋的国祚没有什么重要姓,重要的是民族命运和自己的发展不能收到威胁,就连一点点干扰也最好不要出现。

税制改革就是一个庞大计划中关键的一步,货币税的普及可以极大的促进市场经济的进程。所有的劳动力都要参与到穿越众掌握的全国市场中来交换交税所需的货币,这可以释放巨量的生产力和商品到流通领域和穿越众控制的贸易网络中来。

与此同时,穿越众能够以防止谷贱伤农和大户避税的借口,掌握国家战略储备系统和物价。各地的实物产出要想交换到钱币交税就要按照政斧制定的平准价,卖给辰基集团。一般来说,辰基集团的收购价一年的基本不会改变,所有的商品价格标价曲线几乎保持成一条没有波动的水平直线。借助政斧税收渠道,推进辰基集团的商业网络和金融网络,辰基集团大量的货币就像大海一样,可以容纳海量的商品和服务。所有的借口都被排除了。实物税改货币税损害的仅仅只是低级官吏增加收入,借口鼠雀耗、仓储费、火耗等等加派杂捐的机会。这些贪官的反对和阻挠将会被好大喜功的太皇太后和希望名垂千古的相公们粉碎。辰基集团许诺,实物税改货币税导致的所有税收减少部分将由辰基集团以地方包税权扑买的形式补足。

原本把持各地包税权的地方豪强,凡是不听话的、暗地里给辰基集团下绊子的、拒绝投靠辰基集团且形成影响力的,都被剥夺了包税权。因为没人可以在包税权拍卖会上抢过财大气粗的辰基集团,很多地方的包税权的包税期限有一年、三年改为五年、十年,而且税收要一次姓付清,全部都要用政斧衙门认可的现金和信用票据。手中余钱不多的大地主们,很多都在这个辰基集团人为创造的门槛前被摔下马来。财力雄厚的特大地主和世家豪门也吃不消自己家乡十年税款一次姓缴清的压力,纷纷咬牙切齿的到辰基银行办理土地抵押贷款和紧急低价买地筹款竞标。

拥有海量存款和自有资金的辰基集团自然不会需要在乎几个大户的紧急提款和小小的挤兑伎俩。随便开出几张商业票据就能抵上豪强大户搜刮地窖和箱底凑起来的现金。这个时候信用体系就体现出威力了,政斧认可的信用票据就等同于现金。

通过全国各地的争夺,辰基集团将全国各地的农业税收顺利的提高了20%以上,初步完成了刘欣的增加大宋帝国财政的计划。简而言之,辰基集团和相公们里应外合的设置门槛哄抬包税权价格,将所有损失转移给地方豪门,同时还教训了不听话的豪强,在民众眼中建立了无比坚挺的辰基集团财大气粗、势力雄厚、富可比王侯的形象。

太皇太后听到税收增加,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的好消息之后,高兴的连连赏赐众多出力的大臣,就连幕后没怎么露面的刘欣都混到一个通议大夫的虚衔。至于增加包税的成本,辰基集团和合作伙伴们的办法多得是,那些勉强续签包税权的豪强就没有那么好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