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似故人(1 / 2)

红颜为相 高楼望月 0 字 2021-08-24

 (感谢书友1007032315064的PK票。^_^)

首饰店的伙计带柳易生来到后院的工作间,买首饰的主顾多半希望亲眼看到首饰的制作过程,更有的还现场提出建议,要工匠按自己的意愿修改。

所以看到有陌生人进来,工匠们仍是头也不抬的忙碌着,一边的桌上还放着不少挂着小牌的完成品,显然是客人们订好的。

柳易生向来懂得女人的心思,知道独一无二这几个字诱惑有多大,他走过去欣赏那些完成品,观察工匠的手艺。

这个是?柳易生拿起一只镶嵌着玛瑙为目的凤头银钗,“这个买吗?”他问道。

“这个是两天前客人拿到小店修理的,按时间应该是昨天就该取走,当时那位大爷明明催得很急?小店的规矩是,客人半年不来取的饰物才能作价卖出,公子爷还是看看别的吧,要不让师傅照这个打造一只也成。”店伙计业务十分熟练。

“不了,我就是喜欢这一只,你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客人要修理这只银钗?”柳易生打赏店伙计一块碎银子,饶有兴趣的问道,谁说天下不能掉线索,这不就来了。

……

时逢雨季,赵剑秋当然也知道堤坝的重要性,她约了莫忘尘同去,这回柳易生和江天暮也跟过来了,还有听到消息再赶到的萧森。

赵剑秋对水利是门外汉,不过她至少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说法,这说明堤坝的质量很重要,所以她用了最直接的一招,挖出来看看。

萧森事先受过江天暮的点拔,知道钦差大人对堤坝质量很重视,他心里是有底的,这河堤是他当年亲自监工完成的,质量上他可以打保票。

赵剑秋果然没检查出什么问题,她也放心了,洪灾的威力有多大,她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在电视上看见过,真不希望亲眼看见它发生。

总算这里的官还有良心,没有弄豆腐*工程伤天害理,知道这是浙江总督萧森的业绩,赵剑秋对萧森印象好了不少。

身在官场多年,萧森察言观色的本领可不是赵剑秋能比的,虽然他对赵剑秋不通知他,而是约莫忘尘一同过来这种明显的不信任举动很不满意,但见赵剑秋态度好转,他也趁热打铁,与之攀谈起来。

“听说赵大人就是浙江卫县人氏,家里还有什么人呀?”当初赵剑秋得中浙江省解元,萧森是知道的,但他料不到这么快赵剑秋便以钦差的身份又回来了,早知道这样,当初多套些交情多好。

“剑秋家中只有内人李氏一人,我上京赶考时,她便回理县岳丈家暂住,我入翰林院后也曾托人捎信,让她和岳父到京城团聚,不知为何现在也没回信,这次虽然是到杭州,但毕竟是公务,也没时间回去看看,说来还真是挂念。”赵剑秋档案上写明了是浙江省卫县人氏,对于别人会询问赵剑秋的家庭情景,她早有准备。

“大人公而忘私,真是让人敬佩。”萧森先称赞再建议,“不如我让人将尊夫人和令岳丈都接到杭州来,一家团圆,大人岂不更好安心办案。”

“这…那有劳萧大人了。”赵剑秋假意推辞下便同意了,她倒要看看,萧森从哪儿弄个李氏还她。

……

“唐立武是一年前手头开始宽绰的,而莫忘尘说,案发一个月前他查过库房,那就是说,今年四月份时库银还在,可唐立武花的又是什么钱呢?”驿馆里,赵剑秋在纸上写写画画,分析其中的破绽。

“莫忘尘查帐时身边有哪些人在?”柳易生还是盯着莫忘尘。

“师爷、主簿都在,加上护卫的衙役,库房当时至少有十多人在场,他不可能将这十多人都收买了吧?”赵剑秋回答道。

“三百个箱子一夜之间,或是分两、三夜搬走,也不是不可能的,唐立武在杭州当了近二十年捕头,说是手眼通天也不为过。”江天暮支持莫忘尘的推测,“重要的是,这么多官银他们能藏在哪儿?”他强调“官银”两字。

天佑王朝的官银是作为储备基金的,从来严禁在市面上流通,何况三百万两这么大的数目,又有哪个钱庄敢收?

“偷出来的官银,只有把它回炉再造,溶掉上面的官印才能花出去。”柳易生手指敲打看桌面,“他们要不有个大作坊,要不就是有个大仓库,先存上再说。”

“至少需要很大的地方?这点我们想到了,萧森和莫忘尘不会想不到,他们在杭州比我们熟,如果他们都没发现的地方,我们怎么找?”赵剑秋苦恼着,钦差大臣是威风,但人数就三个,偌大的杭州城三个人怎么找?

“地方得找,人也得找,李杰和汪浩生死不知,还有当初究竟是谁向皇上上匿名奏折的?”柳易生也知道,杭州的府兵和衙役人虽然不少,但他们并不敢用,谁知道里面会不会藏着唐立武第二。

“无论找地点还是找人,我们人手都不够。”江天暮点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