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荣与宋大山和王振也是老相识了,当年宣德帝以太子的身份待在南京城时三人就认识,只不过鲁荣没能随宋大山和王振护送宣德帝前去京城登基,故而也就留在了南京城,经过一番摸爬滚打后坐上了南京宫廷内务总管一职。
让鲁荣担任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自然是李云天的主意,李云天向正统帝建议,应该学宣德帝一样平衡内廷的势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内廷牢牢地掌控在手里,使得内廷为皇权服务。
正统帝虽然信任从小陪着他一起长大的王振和宋大山,但更信赖李云天这个自幼便教导他的老师,无论宣德帝还是张氏太皇太后,乃至现在的孙太后都对李云天无比的信赖。
故而,正统帝接受了李云天的这个提议,把鲁荣从南京城调了过来,给内廷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由此一来,鲁荣就能够对王振的权力形成制约,使得王振无法再随心所欲地调动东厂的人为他做事,使得内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才是真正的驭下之道。
直到正统帝的圣旨降下来,刚来京城不久正在忐忑不安等待着消息的鲁荣知道自己升了官,成为了紫禁城内务副总管、司礼监次席秉笔太监和东厂厂公,惊得目瞪口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天上竟然掉下来如此大的一个馅饼,正正地砸在了他的头上。
回过神来后,鲁荣激动地跪下接了正统帝的这道旨意,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转眼间他就成为了内廷的四号人物,与宋大山、王振和金英平起平坐。
收好了圣旨,鲁荣一溜烟地进了紫禁城,前往坤宁宫跪谢孙太后,以为他能升任紫禁城内务副总管一职是孙太后的功劳。
值得一提的是,鲁荣是孙太后的同乡,年幼时随着家人一同去南直隶讨饭,由于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家里就把他卖进了宫里当内侍。
孙太后当年还是太子嫔的时候就是鲁荣伺候得她,一转眼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其实宣德帝登基后鲁荣有机会跟孙太后去京城,不过孙太后当时找了他让其留在南京。
毕竟孙太后当时的情形不怎么好,张氏太皇太后对胡皇后十分宠爱,孙太后在宫里没有一点儿势力,倒不如让鲁荣留在南京发展。
这些年来,鲁荣能熬到南京宫廷内务总管的位子,自然离不开孙太后的支持,相对于紫禁城,孙太后在南京皇宫的事务上更有发言权。
“你应该谢的是忠王爷,忠王爷向皇上举荐了你,你才能来京城。”孙太后望着跪在地上的鲁荣,微笑着说道,“从今以后你可要尽心给皇上办差,千万不要辜负了哀家和忠王的期望。”
“奴才明白,一定全力辅佐皇上。”鲁荣闻言不由得吃了一惊,万万没想到这里面还有李云天的关系,以前他可从没有与李云天有过来往,随后郑重其事地回答了孙太后。
“只要你心里装着皇上,那么以后如果有什么委屈的话哀家给你做主。”孙太后对鲁荣的反应很满意,沉吟了一下后说道。
“奴才谢过太后,以后必当为皇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荣心中顿时大喜,这意味着孙太后以后就是他在皇宫里的靠山了,连忙向孙太后磕头谢恩,如此一来就能与宋大山和王振抗衡。
否则的话,鲁荣的这个紫禁城内务副总管、司礼监次席秉笔太监、东厂厂公就只能是徒有虚名而已,很快就会被宋大山和王振给架空。
孙太后的嘴角流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有鲁荣当她的耳目那么她就能知道朝廷上的动向,替正统帝好好地看住大明的江山。
“忠王不愧是忠王,高瞻远瞩,谋略深不可测!”随后,孙太后在心中暗暗感慨了一句,当年让她把鲁荣留在南京皇宫的人正是李云天,要不然今天鲁荣在紫禁城里只是一名中级宦官罢了,根本没有资格担任紫禁城内务府总管一职。
可如今不同,鲁荣贵为南京皇宫的内务总管,不仅有着足够的资历调来京城任紫禁城的副总管,而且还带来了一批心腹手下,足以使得他在内廷站稳脚跟。
与李云天一样,孙太后也希望内廷里的各方势力相互牵制,否则就有失控的危险,毕竟内廷代表了皇帝的旨意,要是失去了制衡那么很可能会背着皇帝行事,这可是孙太后所不希望看见的一幕,在她看来内廷的宦官就是皇家的奴才,岂能越俎代庖?
鲁荣的意外出现使得内廷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廷一些宦官趁机投靠到了鲁荣的门下,使得背倚孙太后的鲁荣很快就壮大了势力,成为了内廷中除了宋大山、王振和金英外的第四大势力。
虽说内廷由宋大山这个内务总管以及王振、金英和鲁荣三名副总管掌控,但由于金英行事低调,故而内廷的权力实际上由宋大山、王振和鲁荣瓜分,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金英经历过许许多多的风雨,早就把名利权势看得非常淡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正统帝依然信赖他,但他很显然无法跟自小跟在正统帝身边的宋大山、王振,以及孙太后的心腹鲁荣相比。
所以,金英选择了远离朝堂上的纠纷修身养性,暗自蛰伏起来等待着复出的时机。
由于宋大山对司礼监并没有兴趣,故而内廷的矛盾和争斗就集中在了王振和鲁荣的身上,两人身后都有所倚仗自然不会轻易退让。
而引起王振和鲁荣争斗的核心就是东厂的控制权,只有控制了东厂才能掌握打击朝堂文武百官的权力,以前由于王瑾的退让东厂实际上被王振掌控,而鲁荣肯定不会坐视王振越界。
这正是李云天所希望看见的一幕,由此一来王振就会被鲁荣制约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为所欲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