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百越降兵(1 / 2)

 就在中原战火蔓延、各大势力崛起云涌的时刻,汉川之地却仍在稳定展,汉军凭借山川天险,阻挡住中原各方势力的垂涎,十万汉军镇守,任你几十万敌军难以攻到汉中来。()

试想在中原之地,各方诸侯虽多,却不齐心,而且混战连连,兵力和财富有限,在各个方面都难与汉军争斗,唯有楚国有实力与蜀汉对抗,一争天下,奈何楚国地处彭城繁华之地,四周都是诸侯国,战争一起,立即遭受威胁,是以项羽带军讨伐齐国,也是必须的!

否则战火蔓延做大,将对楚国构成一定威胁,其它诸侯也会纷纷效仿,独立与楚对抗,不再奉他为霸主,楚国将失去威慑诸侯的效果了。

而蜀汉之地,四周群山环绕,纵横上千里的山岭,固若金汤,正北面陈仓关、凤舞关、汉明关三大防线,五十万大军也休想突破,东北面通往咸阳的悬崖栈道,也在撤军时为甩开楚军追击而烧毁,人马无法经过。

西北面是山脉和古长城,隔断了羌人和匈奴的进犯,南面巴蜀之地更是车马难进,大军难行,各诸侯王再傻,也不会出兵伐蜀汉,根本占不到一点便宜。

巴蜀的南面,除了山脉断崖跟地形之外,还有一道长江天险,两旁悬崖峭壁耸立,猿猴难攀岩,陡峭无法行人,是以这段地形易守难攻,渡过长江以西,便是夜郎、滇国、西瓯,百越之地了。

自从汉军的斥候查探到百越之地仍有接近二十万的秦军旧部后,立即上报兵部,呈奏折与汉王,龙天羽做出批奏,派兵去招降,如果这支大军肯归顺汉朝廷,无疑一下子增出一支常备军来,而且是久经沙场的征越秦兵,使汉军战斗力大大提升,如果不降,将会在今后想办法剿灭,决不能让这支人马在蜀汉南面构成隐患。

十余日过去,使者回返汉中,上奏了百越军队接受归降,已经撤出百越之地,向着蜀汉境内进。

秦灭六国后,东瓯、闽越顺利纳入版图,秦在其地设下闽中郡,对南越和西瓯则动用武力征服,灭楚之后不久,秦始皇遣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攻击百越;因粮草运输困难,气候不适,不能获胜,相持三年之久,后来由监御史史禄开开凿“灵渠”,分湘江为南北两渠,便利漕运,方才大开僵局,击败越人,但越人退藏山林,继续抵抗,竟趁秦军久戍不备,动夜袭,破杀屠睢。

随后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增兵伐越,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百越之战,该战平定了百越之地,统一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并徒五十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

秦的北讨南伐,性质是不一样的,对北是防卫的反攻,对南则是积极的经略,北征为时最,但并未彻底解除胡人的威胁,所以还必须在北方布置数千里的防线,以数十万的将士戍守,对南的开拓,更是阻碍重重,用了五十万兵马远征,暴师在外,将近十载,胜利之后,尚须“宿兵无用之地”,如此滥用民力,严于诛戮,苛政暴敛,民不聊生,当龙天羽起义之时,大秦百万雄师却分布在南北边疆戍守不能回师平乱,导致各路义军合成一股轻易破掉函谷关防线,攻入了咸阳。

如果没有那场南征百越的惨烈之战,或许秦朝廷有不止五十万精锐大军驻守中原,当日龙天羽和陈胜吴广起义,也不会攻秦朝廷一个措手不及,甚至转眼就镇压下去了。

而章邯后来带的人马多是刑徒和囚犯,没有精锐的常备军,等后来边戍大军调回一部分时,大秦已经濒临崩塌了,不是兵马能挽救的了。

龙天羽得知百越大军撤往巴蜀之地,心中一动,这件事可不是小事,如果大军有二心,一旦入蜀失去控制,岂不乱了汉军后方,再说秦兵素质如何都不好说,在南蛮百越之地待久了,十年来与朝廷联系甚少,甚至刚三个月前才得知秦国灭亡的消息,一时间越人又开始的反击,这支秦军战甲已破旧,又五军饷粮草支撑,无以为继,只好接受了汉军使者的招降,退兵撤回蜀汉秦地。

目前巴蜀一共屯兵接近四十万,其中二十万新军在大剑师驻扎,五万在巴地镇守,十五万分布在西南边界、蜀都、东南长江峡谷三地,各有五万人马,西南主要是防守藏原上的羌人,蜀都附近的兵马就镇守蜀地,东南边界峡口屯兵,防止中原大军从长江逆流进入蜀地。

龙天羽并不放心这二十万秦军入蜀,当下传诏,命原秦军方老将王陵亲自前往,同时令虞子期带军五万离开大剑山,并带走蜀都一带五万常备军,赶往蜀南,接收这二十万秦军,并负责原地整编,分化秦军。

数日后,这支南越秦兵终于渡过了长江,入蜀地。

虞子期、王陵统兵十万亲自接收,远远望去,这支兵马仍穿着秦铠甲,保持着秦时编制,只是士卒因为在蛮荒之地待太久的缘故,一个个显得黑瘦没有以前秦兵那样的强壮,此外南越生活简陋,不少还是原始部落社会,生产条件落后,这些士卒一住就是十载,兵器和战甲早已破旧不堪,就像流民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