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两件大事(2 / 2)

太子朱厚照还记得自己最初种植的杂交水稻试验田的产量,亩产稻谷为十石八斗。折算成稻米则是七石半。这已经是很了不起了。比原来的亩产足足增加了一石半。</p>

后期对杂交水稻进行了继续改良,最新的统计数据,南京杂交水稻的亩产稻谷平均为十二石六斗,折合成稻米则是八石七斗。又比以前提高了一石二斗。</p>

湖广的土地远没有江南那边的土地肥沃。不过稻谷的产量基本能够达到十石多,折算成稻米也有七石。这要比以前的亩产足足高了两石之多。</p>

一亩多两石。二百六十一万余顷,那增产的粮食可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p>

仅凭湖广增加的这些粮食产量,就能极大地缓解江南各地的压力。太子朱厚照打算向朝廷提议,进一步降低江南各地的田赋,尤其是苏州、嘉兴等重税负地区。</p>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湖广这边的粮食产量的确是增加了许多,可是田赋、佃租都没有增加。那官府这边的田赋并没有出现过多的增加。唯一的增加就是丈量土地,新增加的那四十余万顷土地的田赋。</p>

仅凭这四十余万顷土地的田赋,还是无法起到降低江南各地赋税的亏空。</p>

对此,太子朱厚照早已经有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利用大明江南集团来做平衡。</p>

在整顿湖广的时候,一些滩涂地都被划拨给了大明江南集团。</p>

有些强买强卖的土地被查出来后,无人认领,也被大明江南集团收购。</p>

另外,一些犯了事的权贵,为了筹集赎罪则例所需的银两,被迫卖了土地。有些也被大明江南集团购得。</p>

因此大明江南集团在湖广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大约有二十八万余顷。</p>

拥有了如此多的土地,既能解决一部分农民的生计,还能为大明缴纳大量的田赋。除此之外,大明江南集团还是能够获得大量的粮食。</p>

这些粮食,除了可以作为商品,在市面上进行流通之外,还可以用来赈灾、帮助穷苦百姓、作为江南运往京师的漕粮。</p>

甚至还可以支援边塞的军队,救济家境贫寒的书生。</p>

可以说,有了粮食可以做很多事情。</p>

大明江南集团按照太子朱厚照的意思,在勋阳府、施州府、武昌府,以及宝庆府建立四大粮仓,用于存储粮食。</p>

选择这四个地方,那是有讲究的。</p>

因为这四个府所在地,位于湖广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p>

无论是湖广本地,还是周边各省出现问题,需要湖广进行支援的时候,这四个粮仓都会根据不同的方向提供最便利、最快捷的支援。</p>

至于运往京师的漕粮,可以通过武昌府的粮仓,顺着长江运往镇江,再走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师。</p>

或者从勋阳府出发,经河南运往京师。</p>

水路虽然顺畅,但是路途相对较远。而走陆路的话,距离很近,可是道路并不平坦,运输十分不便。</p>

太子朱厚照就萌生了修路的想法。</p>

如果能修建铁路的话,那就更快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