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兄,听说覃阁老有意推举再明公接任工部尚书?”杨瑾突然问了一句。</p>
胡思理稍微愣了一下,朱焕华在一旁却听明白,原来这是良玉师兄请胡思理的原因。</p>
过淮安时,自己拜访过老师和小师弟,无意间提起陈如海的事。老师和小师弟的意见一致,觉得江南还没有到政清人和的地步,还有许多弊端需要陈如海这位能吏去清除处理。</p>
如此看来,杨瑾师兄应该跟老师和小师弟通过气,愿意不计前嫌,支持覃阁老,让陈如海回江南继续当布政使。</p>
另外找个人,先把工部尚书这个空缺占了,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p>
“听恩师说,覃阁老跟他提起过这件事。只是恩师觉得,工部尚书一职他恐难胜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p>
胡思理对于杨瑾今天为什么要宴请他,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所以顺口就答上了。</p>
朱焕华在心里冷冷一笑,什么恐难胜任,无非是杨凌觉得工部尚书过于偏冷,又不能入阁,不大愿意费力气去竞争。</p>
“论和兄,这工部尚书一职,确实是份苦差事。我从南边过来,听说一堆的大料陆续自松江和明州起运,通过海上运过来,再从津沽转运京师。说那是给皇上修建玄都观和天元宫用的,都是不小的工程啊。谁要是做了这工部尚书,头号大事肯定是主持这两个宫宇道观的修建,吃力不讨好,再明公还是不要去凑这个热闹。”</p>
杨瑾听着师弟正话反说,恨不得给他连点三十六个赞。不愧跟在老师和小师弟身边历练这么久,又在江宁那个龙盘虎踞的地方做过正堂官,心思和说话的水平突飞猛进。</p>
胡思理也听明白朱焕华话里的意思。</p>
其它时候的工部尚书真是个偏冷差事,但现在的工部尚书真不是。玄都观、天元宫修建好后,不管谁在工地上辛辛苦苦督造,工部尚书的大功却怎么也跑不掉。</p>
现在朝野已经非常清楚,皇上真的十分好道,而玄都观和天元宫一直是他心念念的夙愿。要是主持修建好了这两样,圆了他老人家的念想,简在帝心,入阁还会远吗?</p>
恩师入阁了,自己飞黄腾达的日子就更近了。</p>
看到胡思理有心动的意思,杨瑾补充了一句,“听说沈首辅和洪次辅推荐覃徽凤为工部营缮司郎中,督造这两项工程。有南缘公子的前途在里面,覃阁老这位财神爷,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持把玄都观和天元宫修好。”</p>
可不是吗!营造工程,只要不缺银子,其余的都是小事。有南缘公子亲自负责督造,那天底下其它工程都可能缺银子,唯独这两处绝不会缺。</p>
既然如此,做工部尚书就等于是白捡一份大功劳。这么好的事情,必须说服老师弯腰去捡一捡。</p>
只是听说工部尚书是沈首辅特意调剂出来,准备安排给陈如海的,洪次辅也不反对。首辅和次辅达成了默契,自己老师如何去抢这个位置?</p>
听胡思理说完疑惑,杨瑾笑得像只老狐狸。</p>
“陈公在江南勇于任事,却得罪了不少人。江南很多士子儒生,纷纷来信,说他纵容海虞公邪说横行,还丧心病狂地打压东林、紫阳书院等正教宗儒。博瀚公和典林公闻书后气愤不已,正在组织御史们写奏章弹劾陈公。”</p>
胡思理眼睛一亮。</p>
朝中很多人心里有数,如今天下能在舆论上把嘴炮无敌的清流词臣们压制住的,只有王门一脉。因为人家真的是有钱又有才,天下排得上的报纸,都在他们手里。</p>
只要他们不反对,暗中纵容,那些清流御史们肯定能用弹劾奏章把陈如海淹了。但是这种学术上的破事能把一位圣眷正隆的大臣扳倒吗?</p>
不可能的!无非是皇上顾忌舆论,让陈如海回江南继续做藩司。</p>
这样的话,皆大欢喜。清流们还会洋洋自得,以为他们阻止了奸妄之臣荣升部堂,又取得一次伟大的胜利。</p>
真的好算计啊!</p>
胡思理和杨瑾达成了默契,表示马上回去劝说恩师。吃了一会饭,便匆匆告辞了。</p>
“明夏,过两天是陈公之女与昌国公嫡公子定亲的日子,你得闲,便代表老师和诸位师兄弟去祝贺一番吧。”</p>
听了杨瑾的交代,朱焕华愣住了。</p>
“良玉师兄,我来得匆忙,没做准备啊。到时候去祝贺,总不能空着手去吧。”</p>
“旁边就是琉璃厂,你去买些文房四宝,玉如意、金叵罗,再置办一些金银锞子,去长乐号、凤呈祥拿四十匹绫罗绸缎。陈公和昌国公都是钟鼎之家,我们不能太小气,丢了面子。”</p>
朱焕华双手一摊,“那我只能从江宁丐帮帮主变成京师丐帮帮主了!”</p>
“不会叫你个人掏腰包!”杨瑾从怀里掏出一张银票来,拍在桌子上,“这里有恒源通的五百两银票,拿去花。不过说清楚了,这是明社公中的钱,你就是买根针,也要开了票据给我。否则我没法交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