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露香园绣(1 / 2)

 沈瑜听到杨老的询问,觉得这事情也不用隐瞒,就点了点头:“我的确去收东西了,在文物商店门口。”</p>

听到沈瑜如此直白的回答,杨老又问:“能不能说说,是怎么收的?”</p>

沈瑜把事情过程简单一说,隐去了价格。</p>

于老师说道:“你的眼力很好,就是容易得罪人。”</p>

沈瑜说:“文物商店家大业大,我只是个小收藏者,想悄悄捡漏而已。”</p>

杨老说道:“说了这么半天,你拿的究竟是什么?看这卷轴,是书画吗?”</p>

沈瑜说:“一件刺绣和一件青金石雕。”</p>

听到刺绣两字,不少人觉得奇怪,因为这类藏品比较少见。</p>

万烟因为常贝丢了面子,觉得自己也跟着丢人,此时,听到了刺绣两个字,发出了一声轻笑。</p>

她低声嘲讽:“呦,大男人玩儿刺绣!”</p>

此时,已经没人对她的话做出反应,大家都去看被专家打开的卷轴。</p>

众人看到刺绣的内容,居然是一副关帝像,顿时大失所望。</p>

虽然关帝的信仰在民间很普遍,但是又有多少名家,是以这个题材成名的呢?这会是好作品吗?</p>

很多人看了一眼便不再关注刺绣,等着听专家对青金石雕的判断。</p>

其实,每一个人对灰扑扑的石雕有自己判断,就想看看专家的意见和自己是否一致。</p>

几个专家轮流看过之后,直接拿出了对于青金石雕的判断--明末清初的作品。</p>

石雕是老物件。</p>

这个结论出乎大部分人的意见。</p>

擅长杂项的陈老师,开口说话:“沈瑜同学,你说说你的看法。”</p>

因为有过交流,这位陈老师也很尊重沈瑜的意见。</p>

沈瑜说道:“我个人认为石雕是明代的,具体是哪一个时期,我也不好判断。”</p>

“哦--------------”</p>

周围的人群中,泛起阵阵议论声音。</p>

“这小伙子真固执,人家专家给出的判断,已经很好了。怎么还坚持是明代的呢?”</p>

沈瑜没有被议论影响心情,他有条不紊的说道:“青金石原本是重要的宝石与颜料。明清以后,青田石的石雕比较盛行。这一块儿石雕色泽古朴,有些灰斑,那是因为取材的难度太大。只有朝珠,项链、戒面这类小物品的体积,才能全部用群青色的青金石。像石雕这么大的青田石,取自天然青金石,想要保持大量的群青色是很难的。另外,其雕刻手法和明朝的技巧相同,与清朝的雕刻手法是有差异的。”</p>

</p>

沈瑜把理由娓娓道来。周围的议论声渐渐降低。很多人虽然觉得沈瑜说的有道理,但是,还是想听专家的判断。</p>

几个专家商议之后,陈老师说道:“我们认同你的说法,不过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建议做一次检测。”</p>

听到几个专家都认同沈瑜的说法,常贝和万烟简直无法接受。</p>

虽然还需要一个检测步骤,但专家已经确认石雕真的是一件古董。</p>

此时,常贝心情更糟,比听到自己的藏品是仿品之后还要糟糕。</p>

万烟小心的嘟囔道:“真是狗屎运。”</p>

陈尚听了专家的判断,立刻把脸偏向一旁,遮掩自己的表情。他看向了旁边的女儿。</p>

陈丽丽也看向着自己的父亲。</p>

陈尚从女儿的眼光中,看出了疑惑。恐怕自己的孩子,对同学也不了解。</p>

他心中暗道惭愧,之前自己的判断,完全是依据经验。没想到,那个被视为门外汉的小伙子,居然深藏不露。好家伙,这才是咬人的(苟)不叫。</p>

对于那幅关帝像刺绣,几个专家的意见不统一。焦点就在于,这幅刺绣工艺手法很像是顾绣,但是其装裱工艺,清朝中期的装裱手法。</p>

陈老师问道:“沈瑜同学,我想听听你的看法?”</p>

沈瑜说:“这幅刺绣,有“露香园绣”款,钤葫芦形朱印。</p>

“露香园绣”,就是“顾绣”,是“露香园顾绣”、“顾氏露香园绣”的简称。顾绣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顾名世曾筑园曰“露香园”。</p>

从存世的顾绣作品中,可以看到顾绣的创新与特点。顾绣的形象主体,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杰作为摹本,故又称“画绣”。半绣半绘,画面均是绣绘结合,以绣代画,画中人物锦衣,是先上底色,后于底色上加绣作锦纹状的;人物的面部则是先绣后画的,云雾则只用画笔直接用色,而不加绣。</p>

顾绣针法多变,新意颇多,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晕染,浑然一体;并巧妙地采用景物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显得画面层次丰富,色彩多样。</p>

顾绣名家中,以明代晚期韩希孟的成就最高,咱们国家几个著名博物院与博物馆,珍藏有她的真品,可以作为比对的样本。</p>

顾绣的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以传统画绣挂幅最为常见,这件关帝像即是其典型之作。”</p>

沈瑜说道这里,停顿了片刻。</p>

旁听的众人,已经被他前面一番讲解,吊起胃口,急切的想听下文。</p>

沈瑜理清思路,才继续说道:“这件作品有顾绣的典型特点,可以判定为顾绣的真品,至于说它的装裱的问题,我是这么认为的,看这件作品的大小形制,其最初应该是屏风条幅类的形制,但是,在后来被改制过一次,所以变成了清朝中期的装裱形式。我倒是认为,可以把这外层的装表拆去,只保留画心部分,以它的本来面貌来进行拍卖。</p>

杨老点了点头:“我个人觉得不必拆,保留现状上拍。我们这里几个人,对刺绣研究不多。从现有资料来看,刺绣应该是明代顾绣。我把资料发给博物院的同事,做最后判定。”</p>

彭经理走过来问道:“杨老师,那咱们这合同,应该怎么签呀?”</p>

杨老说:“就按明代顾绣,与明代的青金石雕签约上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