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九卿会审(1 / 2)

权驭大明 小黑醉酒 0 字 2021-08-02

 紫禁城,乾清宫。』2

“皇后娘娘、太子殿下,根据臣现在查到的证供,可以确认李可灼利欲熏心,为了想要谋夺权势在丹药里加了本不该有的神仙散,致使大行皇帝梦中宾天。”

李宏宇把李可灼一案的案情向李皇后和朱由校躬身禀报后,躬身说出了他对此案的看法,认为是李可灼为了一己私利害了泰昌帝的性命。

“李大学士,李可灼是否已经认罪?”李皇后闻言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或许这是泰昌帝猝死一事最好的结果,然后不动声色地问道。

李皇后之所以会感到轻松,是因为如此一来就能避免朝堂上的势力利用李可灼的事情来做文章,把李可灼污蔑成敌对势力的人,届时免不了又是一番乱战。

“皇后娘娘,臣还没开堂提审李可灼,不过以现在的证供他已经辩无可辩。”

李宏宇闻言向李皇后一躬身,开口说道,“此事事关重大,臣觉得应该九卿会审,以消除外界的风言风语。”

“就依大学士所言。”李皇后闻言微微颔,望向李宏宇的眼神中充满了赞许的神色,李宏宇行事谨慎稳重,一旦李可灼的案子九卿会审,那么朝堂各派将无话可说。

所谓的九卿会审,在明朝指的是由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寺卿以及通政使司通政使参与的案件审理,是明朝除了皇帝御审外最高级别的审理方式。

后来,内阁在宣德帝时期兴起,九卿会审的时候内阁的阁员也要列席,这些人代表了大明朝堂之上的最高权势。

由于李宏宇已经做好了审案的准备,因此李皇后希望李可灼的案子战决以免夜长梦多,故而很快就下了中旨,两天后在锦衣卫北镇抚司大堂举行九卿会审,审理李可灼进献“仙丹”一案。

届时,案子将由一直查办此案的李宏宇主审,九卿、内阁阁员与托孤辅臣陪审。

官府的关于九卿会审的告示一经贴出,京城的百姓就陷入了沸腾中,成为了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要知道大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九卿会审的案子了,而且还是跟泰昌帝的驾崩有关。

不过,令京城官场的官员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李皇后这次下达的是中旨,引了官场不小的震动。

值得一提的是,李皇后下的中旨也是懿旨,不过与一般的懿旨流程不一样,并没有经过内阁和司礼监的核验。

就像万历皇帝临死前下的调动新军的圣旨一样,内阁和司礼监都不知道此事,这就是中旨,越过了朝廷的有关机构。

本来,皇权授命于天,皇帝和皇后下中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可明朝的情形有些特殊,文官集团势力之强堪称古代封建王朝之最。

因此在君权和臣权的博弈中,文官集团为了迫使皇帝按照他们的意志来行事,故而会对一些未经文官集团审核同意而下的中旨采用抵触的情绪。

例如,明朝对一些重要官员的任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皇帝下中旨直接任命,另外一种就是廷推,由朝中重臣商议后向皇帝进行举荐合适的人选,然后由皇帝下旨任命,熊廷弼就是以这种方式得以成为辽东经略。

明朝中后期,特别是万历皇帝开始,文官集团中的当权派在与皇帝在廷推上进行了一番激烈的博弈,一些未经过廷推而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上任后会受到当权派的激烈抨击。

这也是为何万历朝时,一些被万历皇帝用中旨任命的朝廷大员在接旨后宁愿致仕也不愿意为官,这并不是他们的情操有多高尚,而是受到当时朝局气氛的影响。

至于有些胆大的朝廷重臣会仗着名望和权威“封还”皇帝的中旨,拒不接受。

虽然这种举动看上去彰显了文人傲然气节,不过结局却并不怎么美好,通常都会丢官罢职。

故而,虽然有官员敢封还圣旨,但很少有人去效仿,毕竟能在官场上成为重臣的官员都很圆滑和世故,很少有人会傻到直接跟皇权对抗。